5G 和我们现在用的 WiFi 有什么区别?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21 21:37   9834   5
本问题已加入社区圆桌 5G 新赛场,欢迎关注圆桌参与更多关于 5G 手机、5G 技术进展与难题、5G 对各行业影响等相关的讨论,了解关于 5G 的一切 >>>
补充一下:5G的覆盖范围只有几百米,为什么不直接用WiFi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1:37:15 发帖IP地址来自
其实用5G和WiFi做对比不是很恰当,因为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而WiFi其中包含802.11/a/b/g/n/ac/ad/ax等等很多“代”版本,这样对比有点像在问特斯拉和火车有什么区别。

WiFi协议版本及参数 (表格来自Wiki)那么,更广泛来讲,从同一维度来做对比,移动通信系统(xG,x = 1,2,3,4,5)我们现在日常使用WiFi 有什么区别?
Note:本回答主要针对的是私人家庭WiFi。

[h1]xG与WiFi的区别[/h1]当然,作为用户来讲,我自己最直观的体验是WiFi比xG要便宜很多,如果我们忽略有线宽带和路由器费用,甚至可以认为用WiFi连接互联网是免费的。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价格只能反应一部分技术因素。如果把一个小小的家庭网络,扩展到全国和世界范围就是xG。不过这个大范围和小范围之间,还有很大的区别。


为了简单描述这两者的不同,我们需要先从需求说起。
[h1]需求区别[/h1]竞争性
就WiFi和xG来说,技术上,他们的区别有点类似区域自治中央集权,这种思路导致了大部分WiFi节点都是私人(或者公司,或者城市)建设,而xG基站是运营商在全国建设。
换句话说,就是在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因为各个私人路由器之间没有交流且共享相同频谱,所以WiFi的数据传输是竞争性的,而xG的数据传输是非竞争的,有中心化资源调度的
这大概就像公路和铁路,开车出门上路,我们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不会突然出现一长串闪着红色尾灯的各种汽车堵在前面;而铁路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前方多远有车,最高可以跑多快都有中心调度系统告诉司机。

私密性
同时,一般意义上,WiFi连接的是私人有线宽带,而xG的基站连接的是运营商的骨干网,因此,WiFi普遍会有私密性要求,不能未经许可随意接入。
(不能白看,也不能白... (:

移动性
因为WiFi连接的是私人有线宽带,私人宽带接入点固定,同时宽带是有线的,它不会到处乱跑。这意味着WiFi对移动性需求很低,覆盖范围小,一般只用考虑步行速度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不考虑小区切换,而xG的基站存在很高的移动性和小区切换需求(基站覆盖范围称为小区),需要考虑比如汽车,火车等高速物体。
除非汽车本身有个WiFi,不然应该是没有人在汽车上一直连着WiFi的吧?目前WiFi有WDS模式,但是还是不如运营商的小区切换成熟。
这样的竞争/非竞争,私密性和移动性要求会带来一系列从功能,技术到覆盖,接入,频谱,速度等等的不同。


[h1]技术区别[/h1]1.频谱/接入
频谱或许是竞争性最直接的导火索。
WiFi使用的频谱(2.4GHz/5GHz) 是非授权频谱,就是说这段频谱并未分配/拍卖给个人或公司,任何人/企业都可以用自己的WiFi设备随意接入。xG使用的频谱是授权频谱,除了获得该频谱的运营商,其他人都无权使用此频谱。
所以,现在大家一打开手机WiFi,就会立即看到很长很长的无线列表,大部分都是2.4GHz路由器。这意味着此频段非常拥堵,可能存在非常多的noise-like interference 。
这段的意思是,如果其他技术相同,此频段的手机,WiFi信噪比会比较低,这会导致WiFi信号覆盖范围缩小,传输速率较慢。因此,目前WiFi协议都在扩展5GHz,60GHz等等干扰较低的频段。
有辣么长的列表,而WiFi的频段是有限的,一定会产生信道资源竞争。所以,WiFi最核心的空口协议是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它的具体做法是发送前对信道做检测,如果信道忙碌,那么等一个随机时间再发送。但是检测不是实时的,所以依然有可能存在两个路由一起检测到空闲频谱,同时发送数据,这时候就产生了碰撞问题,会采取重传的方式再次传输。



CSMA/CA

而xG中,因为接入信道是由基站分配的,而且在分配算法中会考虑干扰因素,所以相比较之下,技术相同的基站覆盖范围会大。同时,xG在信号传输之前,已经被基站分配了专属“线路”,所以不需要发送前信道检测,对碰撞重传的要求也很低。
另外一个有关接入的显著不同是,因为运营商需要全地点接入,所以xG是不存在密码的,它们采用SIM卡中的身份识别,通过收费网关收费。而私人WiFi通常是需要密码的。


2. 覆盖,WiFi组网和移动通信网络
上文说到了WiFi的覆盖范围一般都会很低,相比较之下基站会因为发射功率高,频段干扰低,所以覆盖范围大的多。
因为网络速度可能会受太多因素影响,所以这部分不讨论WiFi和xG的速度问题,实际上上这两者谁比谁快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比如公司大楼,如果想要扩大WiFi覆盖范围,以方便服务公司员工。这种情况下,单个无线路由器肯定是不行的,覆盖公司大楼的单个无线路由器一定会超过国家规定的无线电发射功率,所以需要多个路由器联合组网,比如一个无线路由器负责一个房间,同时其他路由器采用同样的名称,并相互协作,这样形成整个大楼的无线网络。
我们都知道,单节点决策的系统是最高效的系统。也就是说,如果无线网络中,如果存在多节点协作,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有一个全网络的控制器,来帮助各个路由器调度和分配时/空/频谱资源。
在WiFi网络(WLAN)里, 就是把家庭路由器中集合一体的AP(Access Point,接入点)和AC(Access Controller,控制器)分离。用AC控制全网,并分配资源。
如下图:



WLAN设计,图来自 summer的回答 - 社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991119/answer/228596693

那么如果再扩大一点呢?
上升到全国范围,单个AC显然数据处理速度是不够的,那么每一个区域需要一个类似的AC,并且各个AC之间也需要协同工作,互通有无。这就形成了无线核心网(Core Network)。
而各个AP就形成了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
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由核心网和接入网两部分组成。
如下图,这样与无线路由器组网(WLAN)是不是就很像了?



5G 网络结构



从单路由,到公司级的多路由组网,到全国级的基站覆盖,这大概就是WiFi和xG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1:37:16 发帖IP地址来自
5G指的是整个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协议族,采用自上而下总体架构。所谓自上而下主要是说其是一个系统级别的设计,首先分析设计目标,然后分模块实现功能,最后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系统。目前最新的5G是由3GPP TS 38 Specification series所定义,其中TS的意思是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技术规范)。比如总体框架是由3GPP TS 38.300 V15.2.0,3GPP TS 38.401 V15.2.0所阐述,然后每一个具体的协议组件,比如3GPP TS 38.211具体阐述了物理层信道和调制,对每一个部分做具体定义和阐述。

我们说移动通信协议能够采用自上而下的总体架构主要是源自于其频带划分,每一代移动通信协议实际上都有其授权的频段,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协议不同协议族间的交互问题,比如说2G,3G,4G间的交互问题,也就是说在无线侧,也就是无线资源这一个平面,2G设备不需要跟3G和4G设备竞争。所以在移动通信协议中,所讨论兼容性主要是骨干侧部分。
5G的设计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场景:eMBBURLLCmMTC

图参考华为《5G Network Architecture :A High-Level Perspective》
  • 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这一类比较贴近于终端用户侧,也就是大部分人能够感受到的。在5G时代,用户的理论峰值速率最高能够到10Gbps,一般情况下,用户实际使用速率在1Gbps左右。
  •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此类是IoT场景,我们说IoT场景的主要对象是传感器,而这些传感器一般都是周期性的反馈信息的,而且周期一般可以比较长,但是传感器的基数是很大的。
  • uRLLC(Ultra-realiable and Low-lantency Communications):这一类主要是对延迟非常敏感的业务,这里的对延迟敏感是相比传统的语音业务还要敏感,比如说无人车控制,无人机控制等,若出现大于1ms以上的延迟,导致控制信号没有传递到位,可能就会出现撞车之类的故障,所以这也是5G非常关键的场景之一。
我们可以参考下图更好的看一下其不同的场景,对应的业务:

为了实现以上场景,5G从架构上有两个方面的演进:
1)5G切片(Slice):其是从核心网的架构上而言,属于5G核心网侧的改进。在原始的骨干网底层架构上,进行一些Overlay的分割。Overlay实际上就是over-layer,在骨干网上侧虚拟出几个不同的逻辑网络,每一个逻辑网络都负责处理一个特定类型的业务。5G切片的实现很大意义上是由于骨干网侧只有PS域,而且可以基于SDN/NFV的构架,从而能够提供更细腻的底层骨干网。

参考华为《5G End-to-End Slicing Demo》2)CloudRAN:该技术主要关注的是无线侧资源的池化,从而可以提供更优化的全局资源分配。在5G时代中,不仅仅是基站侧天线增多,比如massive MIMO技术,同时也更多的引入small cell技术,也就是意味着有更多的小的5G接入基站。这么多的基站存在,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控制自由度,可以更精密的控制物理层的资源,从而最优化系统吞吐量。

图参考华为《5G Network Architecture :A High-Level Perspective》其余关于5G还有一些具体物理层的技术演进,比如massive MIMO,FBMC,NOMA之类的,就不展开讨论。
5G部分,我们可以总结如下:相比传统的终端流量演进,也就是eMBB的场景,5G增加考虑了两大新的垂直场景,mMTC和uRLLC。根据这些场景的需求,从而挑选出5G所需要具体的技术,以及所优化的目标,然后进而设计协议的本体。
--------------------------------------------------------------------------------------------------
WiFi我们通常所述就是802.11协议族,采用自下而上总体结构。在802.11整个协议族的设计中,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持续演进,比如802.11a/b->802.11/g->802.11n->802.11ac,另外一种类似于另起炉灶,比如802.11p,802.11ah,802.11ad。

持续演进的协议版本中,每一个新的版本在无线侧都需要考虑到对之前版本的兼容性,比如802.11g,802.11n,802.11ac以及802.11ax的相关设计中,最主要的原因是802.11协议都是工作在相同的频段下。我们通常所用的WiFi所包含为802.11a/b/g/n/ac协议(单个无线路由器),其中802.11b/g/n工作在2.4G频段上,802.11a/n/ac工作在5G频段上。所以由于协议工作在相同频段上,每一次新版本的协议就必然要考虑如何设计兼容之前版本,从而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对之前的协议做改进。如果前沿一些的还有802.11s(常见的为子母路由产品)/802.11ad60GHz,高端系列路由比如Nighthawk X10 R9000,Talon AD7200),偏商业一些的可能会有802.11r/k/v(关于移动性漫游,多AP控制等的协议)。
从MAC层协议我们也是可以看的出来这种自下而上。参考802.11-2007版本总章的协议,无论协议怎么演进,底层都是DCF,其他的演进都是基于DCF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改进:

同时,由于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比如传感器,VR之类),所以当传统的802.11协议构架没有办法很好支撑新业务的时候,其也会抽取出当前协议比较好的设计部分,然后根据需求,制定一些新的协议版本另起炉灶,比如802.11ah(sub-1G),802.11ad(60GHz)频段。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了适应新技术需求以及避免兼容性问题,那么也是采取一个新频段隔离的设计方法。所以802.11协议中,也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平行关系的协议。
从MAC层而言,我们可以看比较新的版本的协议,相比传统的DCF,多出来一个DMG,这个实际上就是802.11ad的名称,DMG和传统的802.11是一个平行的关系。

另外对比5G,WiFi协议的一个大致功能分类:
  • 802.11a/b/g/n/ac/ax:对应eMBB场景,接入端的速率越来越快。
  • 802.11ah:对应mMTC场景,主要是大规模的IoT设备,相对于5G的设计,802.11ah更倾向于一种分组轮询的机制,对节能方面有额外的优化。不过由于没有骨干网的支撑,所以联网性会差一些。
  • 802.11p:近似对应uRLLC的场景,我们只能说近似,因为802.11协议底层采用的是竞争类型的协议,所以在低延迟上还是会有一些缺陷。
那么上面的分配实际上在IEEE 802.11讨论组里面也是给出过的

参考《IEEE 802.11-16/0651r0:802.11 Discussions of Inputs to 802 EC 5G SC》
参考《IEEE 802.11-16/0651r0:802.11 Discussions of Inputs to 802 EC 5G SC》另外WiFi协议虽然有很多平行类的设计,没有5G这样的自上而下的考虑,但是其自身演进也是有一个路线,比如下图:

  • Connectivity:主要是标准无线局域网的协议,包含一个无线局域网的PHY和MAC层具体设计,一般路由器演进都是以这些协议作为主要标志,比如802.11a/b/g/n/ac/ad/ax。演进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PHY和MAC层上。
  • Spectrum:有点偏向认知无线电的方向,主要是和同频其他设备共存的问题。比如802.11h主要是回避雷达,802.11af是回避TV,因为这些频段都已有别的协议工作,只是在空闲的时候,那么可以用作802.11协议接入。其主要内容演进集中于CSMA/CA过程以及其中的CCA部分(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 Management:这个主要是管理层面上的内容了,实际上主要是AP+AC或者多AP环境下,如何完成网络中的一些任务,比如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其主要演进是在上层的交互内容上。
  • Security:这个比较名确就是安全问题了。802.11i,即WPA2主要是接入层面的安全,802.11w主要是管理帧安全(避免一些无线攻击的方法,以及管理帧加密)。
  • Seamless:其含义为无缝接入,主要是漫游和热点接入的问题。这一块也属于上层的交互内容的改进了。
  • Applications:与应用有关的内容,更直接一些的话就是针对应用层的优化,比如802.11e是初始的优化版本,其主要针对数据帧进行分类,并修改802.11的MAC层接入机制,即在MAC层(即CSMA/CA机制上)提供了QOS机制。802.11aa是针对组播流量进行优化(即组播视频流)。实际上802.11ae也可以划入这一类,不过其主要优化的是管理帧(即为管理帧提供802.11e中的QOS功能)。
  • Others:其实还有一些802.11版本,不过与无线局域网的应用场景有些区别,所以这页PPT就没有强调了,比如802.11ah(Sub-1G的低功耗网络),802.11p(车载网),802.11z(D2D的连接),802.11az(定位)等。
那么其演进的步骤如下:

关于WiFi这一块笔者就省略一些具体的技术知识,有兴趣可以看下笔者写的总章《802.11协议精读18:协议族框架简介》,以及关注笔者的专栏:无线技术大讲堂
---------------------------------------------------------------------------------------------------
那么最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终端用户侧这里是选择5G还是WiFi的问题。其实根据目前的大趋势,电信流量费进一步降低,速率也进一步提高,从而在5G时代,很有可能就没有必要使用WiFi了,因为5G已经足够用了。所以有一些说法就是从这个层面推导出,WiFi在5G时代会逐渐消亡。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可以思考,首先5G性能提高了,意味着部署成本,以及技术成本一直都是在提高,但是在大趋势的影响下,资费是肯定要进一步降低的,从而运营商为了自身的效益,必定会慢慢的从通信运行商慢慢转型为内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经过运行商的数据,会慢慢转变成一个很宝贵的财产。其实我们从当下的WiFi产品就可以看出来,比较老版本的无线路由器实际上售价都是在100~300元期间,而目前最新的一些无线路由产品,比如802.11ac wave2的产品,基本价格都是在400~2000元左右,因为更好的技术必定会需要更高的成本。
所以WiFi还会存在,就好比云存储会存在的情况下,NAS照样发展的还是挺好的。因为用户也会慢慢都意识到数据本身所涵盖的价值,从而考虑在家中建立一个私有的数据中心,所以WiFi网络的目的也会是一样,并不是仅仅考虑到费用的问题,而是自己部署一个家中的WiFi网络,就有更多的私有属性
5G在大的层面上应该是要比WiFi发展好,就好比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关系一样,在mMTC和uRLLC场景上,5G的优势还会是很大,WiFi应该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但是在eMBB场景上,两者一个公有和私有的属性差异,就会慢慢导致其和平并存的结果,作为用户方,我们根据自身的需求最终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选择即可。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1:37:17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题主问的是5g和WIFI的区别,为什么不问4G和WIFI的区别呢?为什么不问WCDMA和WIFI的区别呢?因为WCDMA以及4G在实际使用当中体验和WIFI的差别还是很大,但5g就不一样了,使用差不多相同的频率,都能高速上网,而且最主要的是覆盖都相当人性化(家家户户人手一个基站)
所以我觉得题主问的并不是5g和WIFI的技术标准的区别,而是为什么我们有廉价的WIFI室内覆盖技术的前提下,还要重新搞一套5g技术呢?5g和WIFI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那么这个问题也就简单了,他们的主要区别就是WIFI是小区网络,而5g是由无数个小区网络组成的公用网络,一个更注重私密性,一个更注重共享.其他的其实真无所谓,现有的WIFI技术,经过改进,一样可以做蜂窝网络来用,把现有的4G和5G,稍微改动下技术标准,一样可以做加强版WIFI来用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1:37:18 发帖IP地址来自
WIFI和5G所使用调制方式,频率,编码,MAC层等等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能题主有个误解,WIFI中有2.4G和5G,这里的5G是指所使用的频率绝大多数管制域下是从5180MHz-5825MHz,就是通常所说的36 channel到165 channel。WIFI使用的协议簇是802.11协议,这里面又分802.11a/b/g/n/d/h/i/w/k/v/r/ac/ax/ay等等,不同的协议在物理层,MAC层,或是链路层有不同的技术引进,逐渐从简单组网往复杂组网发展,面对多用户多场景多并发的数据上下行,WIFI目前也能够应对。先前比较高端的个人级WIFI也就达到11ac VHT80,1*1场景下速率可以达到433Mbps,正常的都是2*2,当然更多的天线的也有,速率轻轻松松上1Gbps,确实比当前移动通信的速率要高不少。11ax也是最新出的,这个引入了移动通信的OFDMA技术,能够真正的实现多用户多入多出(MU-MIMO)。而且WIFI主要使用的是频分场景,只有部分特性有时分的引入。
而移动通信的5G并非指频率,而是技术的迭代,引入新的技术,5G技术我不专业,也是以我短距通信行业的知识来认识移动5G,有不对的地方欢迎专家指出,移动通信分不同的技术,有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后来4G技术又分FDD个TDD,这个应该也是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的演进,简单理解FDD就是把不同的频宽分给不同的用户进行数据交互,可以同时上下行, TDD就是用所有频宽给一个客户,只是time1时间段给用户1,time2时间段给用户2,多用户不能同时上下行,以此类推。而且5G好像在FDD下演进比较有优势,是在4G的基础上引入更好的算法,物理层和新的频率,大幅度优化数据的吞吐和速率,降低时延,而且具备更好精度的定位能力。
WIFI是局域网小场景的复用频率进行通信,1楼使用36信道,3楼同样可以使用36信道,甚至会互不干扰。WIFI最初设计的时候也是针对家庭区域以及少量使用者,组网简单,逻辑简单,性能要求不高,代替部分或扩展有线的以太网通信,也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WiFi的需求越来越大,才会有更新的协议诞生。
5G的技术含量高,场景复杂度高,对设备,性能,链路的要求,稳定性等比WIFI高的不止一点两点,而且移动通信的技术在随着WIFI场景的复杂化规模化增长也不断被引入到WIFI上,商业应用前景广阔,埋藏着很多商机,4G时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现,手机应用层出不穷,到5G也许埋藏着更多的机会,能不能踩在浪潮里也许要等5G普及之后才能知道。
个人也写了些WIFI相关的文章,欢迎有兴趣的乎友关注。
零月蚀:802.11 无线网络加密介绍

零月蚀:WIFI 理论速率的计算

零月蚀:802.11R无线交互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21 21:37:19 发帖IP地址来自
5G互联技术正随着“新四化”--电气化、自动驾驶化、互联化和共享化快速发展。5G互联技术为何能在汽车行业找到了商用的突破口,以下几点带你敲黑板划重点快速了解技术细节。
什么是5G



↑5G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
大家都知道5G要比4G好,但是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它就是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的简称。通讯行业标准有着明确的定义。其定义标准主要就是通速率。1G就是最早期的语音通讯。从2G的GSM开始移动数字通讯得以实现,虽然当时的速度只有9.6kb/s。3G和4G是分别将速度提升到了2Mb/s和300Mb/s,让手机处理多媒体和IP语音通话成为可能。而5G则直接将这一速率提升至10Gb/s以上。
为什么车行业率先应用5G



↑5 technology trends to watch
前面提到5G移动通讯技术将数据传输速率大幅提升。但是它的商用必须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而其数据吞吐能力已经远超传统的手机多媒体,比如高清电影所需的数据量。而汽车行业正在为自动驾驶技术快速推动。自动驾驶包括三大核心技术:机器人技术Robotics,人工智能AI,云技术Cloud。5G技术的高速率低延时特性与自动驾驶云技术所需不谋而合。
什么是自动驾驶云技术Cloud
1).汽车互联技术V2X



↑汽车互联技术V2X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车辆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感知周围环境并且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做出决策。但它需要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通过汽车互联技术V2X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
汽车互联V2X具体指什么



↑汽车互联V2X的含义
其实按照行业标准对V2X有明确的定义。它具体由V2I、V2V、V2P和V2N组成。
V2I与路面设施的通讯。比如车辆与红绿灯或者十字路口标识牌见的交互。
V2V车辆与车辆间的通讯。比如十字路口交汇车辆或者前后车辆间的交互。
V2P车辆与行人间的通讯。比如与过马路的行人或者周围的骑车人的交互。
V2N车辆与云端服务器通讯。比如导航路径规划或者高精度地图的交互。
汽车互联除了5G还有其他技术吗



↑DSRC Dedicated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s IEEE802.11p (5.9GHz)
2015年之前一直存在着DSRC专用近距通讯技术IEEE802.11p与4G LTE的技术之争。DSRC一直以200m内点对点通讯1秒的通讯实时性,优于4G LTE 6~7秒的通讯延迟。由于DSRC基于WIFI技术相对成熟且不依赖基站信号,因此早期的汽车互联V2X方案中近距离通讯主流由DSRC实现。而远距离通讯由4G LTE实现。但是5G通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其中基于5G的C-V2X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什么是5G C-V2X技术



↑华为 5G C-V2X 技术方案
5G通讯技术有着通讯速度快延时低的特点。而基于5G通讯技术推出的C-V2X标准包括了依托基站的远距离通讯Uu协议和近距离点对点通讯的PC5协议。很好地解决了汽车互联中远距离通讯和近距离通讯的需求,将其合二为一。它具有不依托基站进行安全低延时通讯的能力,也可托基站进行远距离大数据量传输。它既能够基于车车通讯进行同步,又能够在GPS信号弱时基于基站辅助定位。
2) 基于云技术的高精度地图



地图数据众包采集concocting Crowd-Sourced Mapping Data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依重高精度地图。而高精度地图正成为汽车互联中大数据量交互用的一种典型应用。另外依托自动驾驶或驾驶辅助摄像头传感器将各个路段的车道线和指示信号灯或路牌图像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上传到云进行统一计算。这样具备这种技术的自动驾驶汽车就可以基于云数据快速学习多变复杂的道路,最终实现良好的自动驾驶体验。这种称为地图数据众包采集concocting Crowd-Sourced Mapping Data的技术也正成为自动驾驶云技术的一部分。
众多车企基于5G互联技术的长期技术部署



↑5GAA汽车5G互联技术联盟成员
众多车企都针对5G互联技术进行长期部署。国际厂商包括奥迪、宝马、奔驰和福特等。上汽集团和华为都是汽车5G互联技术联盟5GAA的成员。上汽集团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军人长期对于自动驾驶相关技术进行深耕。而华为作为国内的通讯及手机巨头,将其强势业务带到新兴的汽车行业可谓顺理成章。相应的也会得到很多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植。此次上汽集团与华为签署战略协议可谓强强合作,一定能够擦出新的火花。
---------------------------------------------------------------------------
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辣笔小星”的微信公众号。你的关注,我的动力。
从2017年7月1日起,辣笔小星启用新的转载规范
转载无需经过我同意,符合如下转载规范就好。2017年7月1日以后发布的不符合转载规范的文章,有可能会被举报删除。
在文章顶部添加
本文来自公众号: 辣笔小星
微信号 :xingweistev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