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油期货上市看大国兴衰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赵辰看周期   2018-5-26 12:10   4191   0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赵辰看周期
东方证券首席石化分析师 赵辰


1
大国兴衰,原油为锚!

原油作为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其影响已远超周期的范畴,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70年代美国与OPEC达成协议,美元挂钩石油,从此全球经济也一直浸渍于石油美元体系之中。通过这种变相油本位的制度,充分整合了全球资源,建立了涵盖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三位一体的完整经济协作体系,这也构成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础。而该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国(最大消费国)与中国(最大生产国)和中东(最大资源国)的固定汇率体系,石油和中国制造的双重背书也成为支撑美元购买力的两大重要基石。但在美国能源独立和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其与后两者在经济上逐步脱钩,美元体系的基石正在动摇。而且美国与全球安全边界也不再重合,相应石油美元、国际贸易、防务全球化的三位一体战略,正面临着维系成本高昂和必要性缺失的窘境。今年我国又推出了酝酿已久的原油期货,这既有助于实现人民币与原油的直接挂钩,也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对现行的美元体系无疑有着巨大冲击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2
美元体系的宿命与反抗

如果将石油美元体系还原为一盘生意,其本质就是美国向全球提供总需求和公共安全,再通过美元体系向全球征收铸币税作为回报。二战后美国依托强大的军力保护欧洲、日本和主要产油国以及贸易通道的安全,又用巨额贸易赤字向全球释放美元流动性,引领了全球化红利。其他国家则通过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以铸币税的形式向美国交纳“保护费”来补偿其庞大的军费支出。例如1996-2010年,美国经常账户累计赤字7万亿美元,同期对外净负债却只增加了2.3万亿美元,两者4.7万亿美元的巨大轧差就是各国交纳的铸币税,相当于每年收益3400亿美元,基本可以覆盖美国的军费支出。并且还可通过美元的周期性涨落,从其他国家榨取大量财富,期间不但军火商和金融家等利益集团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普通民众也享受到了红利,得以维持大国中最高的消费水平,以仅占世界4%的人口,消耗了全球25%的石油和矿产资源。相比历史上帝国直接掠夺人口、资源,这种通过现代金融体系牟利的模式虽然更为隐蔽和文明,但本质上却无不同,仍然是不劳而获,这也使得美国从原先的产业立国逐渐蜕变为寄生式的金融帝国,体系内矛盾不断累积。


2.1
矛盾1——过度扩张
上述体系能稳定运行的前提是美国军费支出不能大幅超越铸币税所得,否则就会持续失血,直至引发系统崩溃。就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的,帝国能够成其为帝国,就在于具有外向扩张的基因,而帝国覆灭则源于扩张超出了可承受的边界。二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就必须承担军事防务全球化的责任。无论哪里出现危机,美国都只能挺身而出,否则就会丧失作为全球老大的合法性和美元信用基础。尤其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再没有其他国家能分担其向全球输出秩序的霸主职责,而且俄罗斯的衰落还导致其对欧亚大陆桥控制力下降,恐怖主义借机抬头。美国的应对之道却是穷兵黩武,不断发动战争,妄图以武力而非国际间赖以信任的原则来解决问题。两场反恐战争使得军费飙升,国力严重消耗,也为其后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回看历史,上述地缘扩张无疑弊大于利,但美国还是不可避免的深陷其中,说明过度扩张已内嵌在其全球霸权体系之中。因此美国在战场上虽所向无敌,但一个个战术胜利却累积成巨大的战略失误,最终深陷战争泥潭不能自拔。借用梅特涅对拿破仑的评论:伊拉克战争让世人知道与美国为敌是危险的;利比亚战争让世人知道对美国中立意味着灾难;推翻穆巴拉克则让世人知道甚至与美国结盟都是致命的。他的每一场胜利都在制造着更多的恐惧和敌人。因为事实将迫使人明白,在其治下没有任何国家能获得真正的安全。
2.2
矛盾2——去工业化
现行美元体系的等级性极强,美国居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其次为欧日等高端制造业国家,再次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中低端制造业国家,最后是初级资源品生产国。这种高度国际分工也导致美国制造业持续空心化,国内仅保留军工和部分高科技产业。基础工业缺失也使得海陆空主要武器造价相比80年代都飙升了数倍,相应军费支出大幅提升。因此对大国而言,稳定的货币锚还是要与制造能力挂钩,军事和金融都是依附在这个主线上的分支,主次不能颠倒。产业是内功,货币只是招式,有了内功,招式旦夕可得,空有招式则只是花拳绣腿。因此金融必须为实业服务,而非凌驾其上,没有强大工业制造能力作为货币锚也成为美元体系的长期隐患。


2.3
矛盾3——过度消费
现行美元体系下,美国向全球提供流动性和安全保障的过程,就是美国信用和国力透支的过程,也是牺牲制造业补贴金融、军工和石油等利益集团的过程。普通民众不但分享到的全球化红利有限,去工业化还消灭了大量底层就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但从商品恒等式看:售价=成本+工资+利润,成本又是其他商品的售价,所以全社会商品总和=工资+利润。利润(即剩余价值)为资本性所得,如果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利润必有留存,民众总消费无法支撑资本总产量,长期累积就会引发如08年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但危机后美国并没有解决分配体制中的根本性问题,而是用印钞来刺激经济。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源又进一步向强者集中,贫富不均更加恶化。截止16年负资产的家庭占比已经超过30%,69%的美国人存款少于1000美元,半数以上美国人年均收入低于2.5万美元,资产占比更是只有0.5%,甚至人均预期寿命都连续两年下降,最终底层只能用选票表达自身诉求。因此未来相比全球化时代的效率优先,保障公平正变得更为重要,相应降维发展制造业来提供就业,甚至挑起贸易战来迎合民粹主义,都成为执政者的必然选择。


2.4
矛盾4——技术停滞
二战后,美国承接了全球的顶尖人才,又出于冷战压力,政府投巨资于旷日持久的基础研发以提升军工潜力,技术突破后私人资本再将其转为民用,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引领了全球经济向前发展。但随着苏联解体,美国再无可堪匹敌的对手,失去了敌国外患也就没有动力继续大幅投入基础研发,开始转向享受冷战红利,对外发动战争,对内高消费,经济虽迎来短期繁荣,却失去长期增长动力。底层技术进步的停滞,使得全球经济缺乏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增量,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存量博弈时代。过去那种花开无声、岁月静好的日子已一去不返,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相比美苏争霸时载人登月和星球大战,当下美国更多是采用技术封锁的方式来打压对手,完全不见当年昂扬向上,不断开拓人类科技新边疆的自信和锐气,战术上的攻势已经难掩战略上的守势了。
2.5
从大历史看美元体系
天下无不死之人、无不衰之国,美国作为古罗马后最强大的西方帝国,却在重走罗马对外过度扩张、国强必霸;对内不事生产、贫富悬殊,透支消费的老路,不免令人扼腕。大航海时代至今,人类经历了4任霸主,分别是14世纪-15世纪的葡萄牙、16-17世纪的西班牙、18-19世纪的英格兰和19世纪至今的美国。前几任霸主都只维持了150年左右,从二战算起美国主宰世界已长达70年,从历史周期律看应已临近盛极而衰的拐点,现实中苏联解体后美国确实也没有继续高歌猛进,反而连遭9.11和08年金融危机重创,国力下降明显。与此同时中国又在快速崛起,尤其是原油期货上市和人民币国际化更是触及了美元体系的核心利益。这是继日元和欧元之后,对美元体系的第三次全面挑战,未来全球货币体系也有望因此迎来全面重构,其影响将非常深远。

3
后美元时代全球货币体系


过去30年日元和欧元都曾试图挑战美元霸权,但最终双双失败。究其原因还在于两者都没真正做到独立自主发展,欧洲借助马歇尔计划才从战争泥潭中逐步恢复,日本则连制宪、土改、拆散财阀等皆由美国帮其完成,甚至现在都还不是法理意义上的正常国家。更关键的是两者都缺乏强大军事实力的背书,在防务上高度依赖美国,挑战美元自然毫无胜算可言。其实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高度类似,美国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人口规模又都居于领先地位,近些年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在拉大,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已很难再产生可以撼动美元霸主地位的全球替代型货币,挑战只能来自外部。从完备工业体系和统一市场两个维度看,中美实力无疑最为接近,过去几年从制造业,军事、科技到基础设施标准乃至互联网商业创新也都越来越呈现出这个格局,相应人民币也最有机会成为继美元之后的另一个全球性储备货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日元和欧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无疑对我们人民币国际化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重点分析。


3.1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围堵社会主义阵营,对苏联和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实行了一种不对称合作战略。向这些国家转移资金和技术,扶植其产业崛起,同意这些国家产品畅通无阻地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又允许其保护自身市场,这也造成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但与其他小国不同,日本拥有上亿人口,接近美国的50%,工业潜力巨大,1968年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日本制造充斥美国市场,占到了当时美国汽车和彩电进口的42%和90%。可以说美国当时的挑战除了外部的苏联,更多还是来自于体系内的日本。虽然美国也通过各种贸易保护政策制裁日本,但毕竟顾忌自由贸易之名,收效甚微,因此最终转而选择汇率武器打击日本,而恰恰此时日本在应对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国力迅速膨胀使得日本当时举国上下都笼罩在不理智的乐观氛围中,政府高层也希望以此示好美国,争取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大国,并且凭借日元升值来吸引全球金融资本流入,推动日本从制造业大国进一步跃升为金融大国。而且日本在军事上高度依赖美国保护,即使政府不想升值,也很难顶住美国的压力,奉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因此最终在1985年,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其后两年时间里日元接近翻倍。这也造成出口企业成本急升,被迫纷纷外迁,产业开始逐步空心化。同时国内股市、楼市飙升,全民都沉浸在财富神话中不可自拔,风险急剧积累,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和失去的二十年,也彻底葬送了日元全球储备货币的梦想。
3.2
欧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
战后欧洲崛起的历程与日本类似,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扩张,也大力扶植西欧诸国,刺激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解体也弱化了欧洲防务对美国的依赖,离心力不断增强,开始了货币国际化进程。欧元区建立时经济体量已经接近美国,但欧元只是统一了货币,并没有统一财政,而且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达成共识,行政效率上远逊于单一经济体。即使如此欧元诞生也对美元造成了很大冲击,美国则再次采用了非正常手段加以应对,即在欧洲核心区域的科索沃战争。欧盟由于自身军事实力的缺失,被迫还是要依赖美国的军事介入,这也极大的动摇了其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基础,欧元短期贬值超过30%,导致其国际化进程刚刚起步就濒临夭折。
因此其后欧盟和俄罗斯开始走向合作,如果能够成功整合俄罗斯的军力和能源,再配合欧洲强大的高端制造和英国布伦特原油交易平台、实现以欧元为结算货币的全球石油天然气新计价体系,就将具备在储备货币体系内和美元分庭抗礼的实力。但乌克兰危机却打断了这个进程,欧洲被迫追随美国制裁俄国,两者正式决裂,欧元也丧失了这个历史性机遇。而其背后的根源还在于欧洲内部在对俄关系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尤其是东欧诸国在被苏联控制了几十年后对俄缺乏信任,容易被外部势力利用,破坏了大欧洲的深度整合。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面对直接的军事威胁,欧洲只能在军事上更加依赖美国。欧元与美元的关系也从对等降为从属,慢慢沦落为依附于美元的离岸货币,使原本作为欧美之间缓冲的英镑退化为离岸的离岸,进而引发了英国脱欧。已深陷欧债危机和中东难民问题的欧元区,再遭此劫自然更加无力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


3.3
强大军力是坚实后盾
从日元和欧元的教训看,强大的军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枪杆子里不但出政权,也出货币。我们在建国之初打赢一系列立国之战,并研发出两弹一星,奠定了仅次于美苏的军事强国和联合国五常地位,赢得了后发国家中罕见的军事和政治自主。接着又通过改革开放完成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信息化的完整产业升级,建成了全球最为庞大且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军事潜力。在全球存量博弈背景下,中国崛起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原有强权的核心利益,并遭至激烈反制。从伊拉克战争到叙利亚战争,已经一再表明对欧美强权而言,能用炮舰解决的问题就绝不诉诸口舌,虽然核均势互锁了大国之间的热战可能,但代理人战争还是很难避免,因此强大的军力必不可少。近年来,我国军事实力快速提升,中美差距正在显著缩小,这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后盾。
3.4
大争之世,未有变数!
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经验也表明,任何对美元霸权的挑战必然会遭至强烈反制。近期爆发的贸易战和伊核风波,虽然貌似孤立,但本质上还都是针对我国的科技和能源短板进行遏制。上述种种措施,短期虽让我们比较被动,长期看也会加速我们出清过剩产能、减少对美依赖,并填补高端制造短板。而且美元作为一种信用货币,能获得我们承认就在于其可以换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可是目前我们最需要的高科技却无法从美国进口,再过分追求美元储备已丧失意义,这也倒逼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另外美国中东政策也变相强化了俄罗斯和伊朗与我们的合作,有利于原油人民币结算的开展。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遏制中国的种种逆全球化措施,从根本上违反了分工提高效率的经济学基础,也会降低其自身的经济运行效率。在高科技上美国虽有领先优势,但任何技术只有大规模应用才能不断升级进步,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其技术发展也失去了最好的土壤,自身也会慢慢被边缘化,只会让其他发达国家渔翁得利,例如英国就在芯片领域开放ARM和我国合资建厂。从地缘看,美国为两洋环抱,虽无天敌,其实也孤悬海外,本就封闭,如果再走向闭关锁国的孤立主义,仅以本土市场和人才,将很难长期维持世界头号强国地位和对应的货币霸权。而且美国不再向全球开放市场,既凸显了我国作为仅剩亿级消费市场的价值,同时也关闭了其他后发国家再大规模全面工业化的大门,巩固了我们在中低端制造领域的优势,长期看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总体上说,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美苏争霸式的传统雅尔塔体系再重复,更是基于商品的人民币和基于信用的美元之间两种货币体系的全方位竞争。未来如果我们能够以庞大需求为基础,国内期货交易所为核心,构筑亚太甚至全球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新定价中心。再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以产业输出的形式,加大人民币对外投资,以对华出口资源和初级工业品来完成人民币的国际循环,实现人民币版图扩张。就有望最终建立覆盖资源、研发、制造、消费和金融的全产业链经济体系,并构筑与之配套符合我们东方文明的价值观。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可以预见未来全球格局将进入大争之世,未有变局。但无论如何,目前我们面对的已经是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200余年之后最好的局面,其中凝结了无数先辈的鲜血和付出,不容辜负!

4
人民币国际化使命与挑战

工业革命后真正成为发达国家的,无非就是欧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总人口也就是10亿左右量级。未来如果中国能通过制造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另一个10亿人口量级的整体加入这个群体,其意义和影响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展望未来,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全球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10亿人口量级的完整经济体系和统一市场、兼具市场与计划的经济体制,以及长期居于食物链顶层的辉煌历史和潜意识里的千年文脉传承。短板则在于高科技和能源上不能自给,受制于人,相应这也是我们未来最大的发展方向。大国兴衰,虽有定数,但我们每个人既然生活在历史趋势之中,也就肩负着民族气运,自有一份责任所在。中国梦并不只是庙堂之高的宏大叙事,更是植根于每个普通中国人心中的自强与复兴之念,真正的推动力量是14亿聪明、勤奋、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过上更好生活的鲜活个体。
4.1
我国的人口基数优势
工业革命后,现代工业越来越复杂,一个独立完整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基数成倍增长。人口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国家发展潜力以及工业升级速度。一次工业革命时,比利时4百万人口就能成为列强,霸主英法德的人口级数也只有2千万左右。到了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强国的人口入门条件已提高至5千万人,霸主级则需要亿级人口支撑。冷战中苏联加东欧不足3亿的人口规模,面对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在人口上不堪重负,只能将有限的劳动力集中于重工业,无力满足和民生更为相关的轻工业和新技术研发,整个工业难于自我升级,没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浪潮,和美国主导的近10亿人口的国家集团差距越拉越大,民众对自身体制产生怀疑,最终走向了解体的命运。其后美国也因人口不足,无法单独承载日益庞大的产业体系,只能保留了部分关键分支,产业空心化日益明显。
我国人口规模高达14亿,是欧美的4倍、日俄的7倍,这也是我们能建成全球最为完整产业链的基础。庞大且有消费能力的人口,也正使得我国成长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目前我国中产阶级整体消费能力已接近欧美,且收入还在快速增长。考虑到我国每年高端制造业销售规模高达6万亿元,如果能够实现进口替代,还能让我们整体收入水平再上一个台阶。长期看,随着人均收入的接近,中国未来生活方式也会与发达国际越来越相似,边际消费倾向会显著提升,仅仅是满足国内市场,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需求,高质量的人口规模也成为我们最为核心的优势。
4.2
我国的经济体制优势
与西方的扩张型文明不同,我国千年以来经济思想都注重实物生产,以耕战立国,秉承劳动价值论且注重收入公平。近百年来又分别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思想,在注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这使得我国政府既可以调动全社会资源去投资大项目或重点发展的方向,还可通过大规模转移支付、定点扶贫等方式抑制两极过度分化,扩大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在制度层面兼具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势。
我们作为长期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历史上就擅于举国体制推进大项目,建成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建国后我国主要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收归国有,在土地财政的支持下,政府投资能力更是远超前朝。目前我国政府已建设高速公路总里程13.1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高铁总里程2.2万公里,比全球其他国家总和还多;全球最高桥梁的前六名都在中国,跨江大桥已突破百座;世界十大港口中我国占据了7席,最大的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占到全球10%,也是美国所有港口吞吐量的总和。另外我国移动基站数量高达600万个,占全球近50%,完善的电信基础设施也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可以说物流网、能源网、信息网,三网融合正在共同编织起一个高效快捷的中国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制造业全球综合竞争力。
除了基建,大政府的模式还可以调动全社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建国之初,我们通过工农剪刀差的方式完成了原始工业化。改革开放之后,政府给予制造业税收和土地价格等诸多优惠,显著降低了投资成本,使得我国后发企业能以利润碾碎机的形式抢占市场。另外通过发展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产业实现了初步资本积累,再以政府之手将其反哺非现阶段禀赋的生产研发,期间国有企业还承担了大量技术攻关,并通过技术外溢提升了全社会的要素禀赋。正是这种市场经济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才使得我国产业持续升级,最终完成了对海外领先企业的追赶与超越。与此同时,政府也享受到了税收、就业、相关服务业配套和土地增值等潜在收益,实现了全社会的长期共赢。
4.3
辩证的看科技短板
本次中芯事件,激起了举国上下对自主技术研发的热情,虽然这客观上会加速我们技术提升速度。但一个经济体的转型升级是个过程,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任何不顾资源禀赋的战略选择,都必须通过扭曲价格信号来实施,最终会降低经济效率。因此也不能要求中国短期内在高科技领域掌握全部核心技术,更为合理的战略是在技术和市场上与海外形成相互制约,继续在开放中求发展。目前基础科学已经很多年没有大的突破,欧美虽还居于全球产业链的顶端,但技术进步速度很慢,我们又擅长对现有技术做吸收引进并改良创新,不断打破外企存量的技术垄断,再凭借成本优势,自下而上的占据越来越多的产业链。只要我们能继续保持追赶速度快于欧美的前进速度,时间就是我们的朋友,道路即使曲折,前途也很光明。
所有科研本质上都是不断试错的结果,往往一将成名万骨枯,我们看到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同时代同领域的失败者基础之上。而且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即使成功,获取的超额收益也很短暂,投入产出比并不高,这也是近些年发达国家研发投入显著放缓的根本原因。而且除了资金投入,创新还要有开放的学术环境,自由的市场竞争,对知识产权的良好保护,资本市场给予成功者巨大的回报,这些条件都不是后发国家可以短期速成。而且我们教育强调服从而非创新,这既导致培养的人才纪律强,效率高,工作态度端正,可以轻易组织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高效协同生产,在成本竞争层面罕有对手。但也使我们很难出现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相应目前最适合我们的并不是从0到1式的创新,而是通过工艺创新将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即使我们人均达到同为东亚民族,且不以原创而以精细化生产见长的日韩水平,经济总量也将是美国2倍以上,足以支撑我们未来20年的发展,熬到下一个科技高峰的到来。
4.4
能源安全才是真正短板
虽然近期市场关注焦点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但其实能源安全才是我们的最大短板。受限于资源禀赋,未来除非新能源出现超预期的技术进步,否则能源缺口就基本无法靠国内填补。目前我国每年进口原油超过3 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0%,且主要能源产地和运输战略要津布满美军基地,战时海上能源通道安全无疑是我们重大软肋。而且近期随着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色列轰炸叙利亚,中东局势正变得空前紧张,油价已同比上涨了近20美元/桶,我们每年采购要多付出400亿美元。更何况,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如果中东战事影响了供给,哪怕是3-5%的产量下滑,对我们的需求体量而言都是不可承受的风险,因此保障能源安全将是长期而紧迫的重要任务。
长期看,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发展军力保障海上能源通道,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发展各类新能源、可燃冰以及煤化工等替代能源,短期则在于获取海外成熟资源。我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是通过降维打击,将我们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更为后发的国家,以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也是要冲破第一岛链对我国的能源封锁,构建通往中亚和印度洋的能源生命线,高铁搭台最终是为能源唱戏,利用海外资源来解决我们的能源短板。自古王中国者,西北取势,东南牟利,未来前者是我们的资源基地,后者则是产成品市场,我国作为制造中枢并负责整个体系的货币流通,届时这个产融一体化大循环将涵盖全球近半数的人口,有望实现中国版共同富裕的“天下体系”。


5
通胀时代,拥抱资源!

未来如果人民币脱离美元本位,那么长期定价之锚还是要回归商品,以此挂钩我们强大的制造能力。这就与依托于信用和石油的现行美元体系在运行模式上有着根本不同。首先,美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就是重消费、轻生产,美元作为信用货币自然也就容易刺激投资,造成制造业国家产能过剩,并从其输入通缩,维持国内的低物价,工业品通缩也成为石油美元体系的重要特征。其次,由于石油的美元结算,也变相成为美国的出口产品,油价反弹就等同于扩大美国出口,有利于重建美元信用。而人民币作为依托于制造业的商品货币,必然有倾向控制产能规模,使得中游制造获得合理回报,制造业盈利中枢会有系统性提升,工业品价格也将大幅修复。因此两者竞争的本质就是在存量博弈背景下,有限的利润在生产国、消费国和资源国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5.1
资源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目前美国已经能源独立,有足够的激励搅乱中东局势,这样既可以倾销军火,又能强化其资源优势。而沙特、俄罗斯,甚至伊朗财政又都高度依赖油价,预算平衡对应的油价普遍在70美元/桶以上,因此主要产油国很容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油价上涨。过去两年由于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和资源品价格维持,工业品获得了历史性的高盈利。但近期油价上涨已拉开了资源品提价的序幕,未来近油端的资源价格都可能会面临全面重估,这也将整体性推升制造业成本基础。届时如果不能向下游传导,则只能牺牲中游的利润,即牺牲产能国的利益来补贴资源国。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是以挤压中游为代价的上游利润复苏,当然更长期很可能会最终传导至下游,并引发全面提价。
当今国际政治本质上遵循的还是丛林法则,大国在制定政策时更多的还是植根于其自身利益,个体道德并不适用于国家。从中美经济结构看,美国兼具消费、资源和高端制造,我国则是最大中低端制造国、成长中的消费国,但资源短板明显。因此以中兴为代表的技术战虽会爆发,但由于两国在高科技领域是上下游关系,很大程度上唇齿相依,难以真正决裂。但是资源领域则不同,我国不但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铁矿石、各类有色金属、甚至是粮食领域都是全球主要进口国,而美国在又是石油和粮食的全球最大生产国,有充分激励推动这两者价格上涨。这虽然短期内会让我们付出很大代价,但对追赶中的其他后发国家恐怕负面影响还会更大,使其更加难以全面工业化。考虑到我国制造业正在走向大型化、集约化,过去30年的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很可能会至我国为止,未来大多数国家经济结构将以第一和第三产业为主,我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也有望长期保持。
5.2
投资建议
落实到投资上,我们建议拥抱资源,选择和油价上涨逻辑挂钩的投资标的,具体为:煤化工领域的华鲁恒升、鲁西化工和阳煤化工,拥有低成本油气资源的中天能源,以及全产业链油公司中国石化。另一条主线则在于粮价上涨带来的农化板块投资机会,今年应该说尿素价格就非常强势,即使淡季价格也仍然维持在近2000元/吨的高位,上述煤化工领域三家有尿素产能的企业都会受益。长期看磷矿石价格与石油和粮价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且目前尚处于价格底部区域,因此也建议关注磷矿石龙头企业兴发集团。

6
风险提示

近期油价飙升拉动了通胀,美联储加息预期仍然很强,短期内会对油价构成压制,同时油价受中东地缘政治影响很大,未来产量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