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没有 Intel、高通,中国的芯片行业输在哪了?

论坛 期权论坛 工作     
匿名的论坛用户   2021-1-4 13:23   317   10
众所周知,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发展是我国科技领域的一大痛病。能够自主研发芯片的企业少之又少,芯片基本靠进口。在信息化的今天,无论是今后物联网、AI等计算机领域还是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利用进口的芯片极易造成信息泄露。目前我们用的电脑,大部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基本都是进口,每年进口芯片的花费超过进口石油的费用。为什么中国的材料、半导体领域这么不景气呢?为什么中国没有英特尔这样的企业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05 发帖IP地址来自
分享我自己的经历
东京大学电子工程博士,搞high-k晶体管5年,应该说专业很对口。
国内半导体大哥中芯国际在今年(2018)三月给我打过招聘电话。先是谈情怀,谈机遇。28nm工艺研发,主要是良率这一块。在上海一天工作12+小时,周末不一定双休,一个月一万出点头。加班费最多发36小时,提供四人一间宿舍,海外人才也许可以申请到三人一间。
我直接回了一句你这么远来打电话就为了羞辱我一下吗。
我感觉在上海刷盘子也有这个数了吧……
最后拿了几个offer,最低的不加班工资也到了smic的两倍,而且上海那个房价物价。最后在东京一所大学做了助理教授,没加班费,月工资补贴smic三倍,还带一些经费,时间自由,也不用成天呆在fab。感觉自己不是什么强人,但是也算是个好好干活的博士,文章顶会也都有,不至于是个垃圾。但是smic的待遇,不是把我当垃圾就是smic给年轻人的待遇本身就垃圾,那还有何情怀谈资,还没我读博士时候在学校强,一个月1万3,提供不要钱的25平单身公寓住。
就这待遇怎么找大量懂技术的人,没有大量懂技术的人怎么搞英特尔出来。本来就落后几十年,人才梯队储备也差好几个层次,凭啥可以有。

分割更新一下
有朋友以为我跟hr生气了,这个真没有,我是笑着说这句话的,跟hr开玩笑而已,当然不会闲的没事故意来羞辱我啊。怎么说呢,对方还是保佑一种在日本找不到工作或者对口工作,不得不回国这种情况的希望,也确实因为日文原因很多博士是找不到工作。
关于28nm的问题,hr说就是这边更缺人更急,招人任务重。但是要去14nm也可以商量。我当时正好在美光实习,虽然我最后没有去,hr也就说那你肯定不能来了,跟我吐了一阵苦水放弃了,交流过程很和谐。
知无不言,我在这就是讲一下经历,我是很理解hr工作不好干的。这待遇从国外拉搞晶体管的人本来就是件高难任务,毕竟这个专业很烧钱,能让学生自由跑实验的实验室世界上也不多,就像我里面回复讲的,开会奖学金实验等等,花了学校几百万是有了,日本一年也就毕业有数几个博士,可能有些还是搞二维离产业界挺远的。
今早还有幸收到了中芯的邮件

一页招聘,半页情怀
我真是弱鸡,能力有限,去了学校与工业界也是越来越远,看留言里还有有很多很有理想的人,真的很敬佩,祝愿祖国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
3#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06 发帖IP地址来自
今年秋招,去面试中芯国际的工艺研发岗,面试我的是个50多岁的从台积电挖来的大佬。面试结束后大佬问我有没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我问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目前芯片也发展了很多年,也从intel,apple,qualcomm公司挖了很多人过来,包括asml光刻机我们也搞到了,为什么我们和这些大厂的差距还是这么巨大呢?”
台积电大佬的回答我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他说芯片这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远远超过我们想象,不是简单的十几个,几十个人就够了,是需要几千个高端人才才能完成的事情。而在中国愿意在fab专心研究工艺十几年的人太少(大多数博士都干着干着跳槽或者转管理销售之类的去了)...
很遗憾最后没选择中芯,毕竟我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在fab里一做数十年...
4#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07 发帖IP地址来自
说点儿不太一样的东西吧。大众谈到的基本都是intel,高通,三星,台积电这几家公司,关注点主要在工艺和架构方面。我说说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EDA工具。
我是个新手,说得不太准确的地方还望指正。只说我相对了解得多一些的数字IC前端这一块。现在比较大的产品,比如海思的麒麟980这样的大规模ic,上边已经有3,4亿个门了,你要靠人力来安排每一个mos管的互联肯定是不现实的;做完design你还要做验证,做DFT,STA,CTS这些现在也不可能靠人力了,所以你需要EDA工具。高校使用得最多的主要是FPGA,我自己用过几年的Xilinx的芯片,EDA工具就是ISE、Vivado、Modelsim;而商业公司几乎所有的设计工程师都要用到Cadence、Vcs、Primetime、Modelsim这些工具吧。开发这些软件的公司全都是synopsis,cadence,mentor,xilinx,intel这样的美帝公司。国内目前在试图做eda工具的我只知道紫光同创,但是也只是针对自家的FPGA。
这个其实就像大家都开饭店,你看着人家生意红火,终于意识到也要自己好好做菜了。但是公众的接触面也只能关心食材怎么样,最后味道好不好,却没有想到菜板菜刀也都是从人家那里买来的。
说这些是想让大家明白,我们在集成电路方面的落后是方方面面的落后,从工具,架构,指令集到工艺都是全方位的落后,真正大规模投入也就在最近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就算人家停在那里不动等你追上来,都不可能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更何况NVIDIA,Intel,AMD这些公司技术革新的进度还并不比咱们慢。
我的观点是中国人并不万能,美国人也足够聪明,指望在短时间内全面超越,不如在某些关键领域做大做强,人家可以卡你的脖子,你也能卡人家的脖子,这就够了
5#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08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有两个逻辑可以去回答。
一,因为我们也没有贝尔实验室,没有仙童,也没有摩托罗拉,没有IBM。更没有伯克利,普林斯顿,康奈尔。更早的,我们没有GE,GM等等。产业发展是需要基础的,半导体这个极交叉的学科,需要整个工业体系支撑。中国底子本来就薄,老外还防着你,想成为世界老大就异常艰难。高技术领域,想花二十年走完别人四十年走完的路,太难了。这个可以参考我关于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其它回答。

二,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下游产业。自由市场情况下,产业的发展是由下而上传导的,下游对上游不断提出新的技术需求,上游不断研发新技术和产品满足需求。中国的消费类电子行业貌似很强大,但除了华为这样的企业开始染指标准指定以外,其他的下游企业基本只有产品制造没有产品研发。我们在产业链上,向上游传导的状态是脱节的。无论是联想,海尔,创维,格力,这些大企业在向上传导的工作上,被华为远远的抛下。所以今天华为可以在高端手机市场获得高额回报,甚至吸欧洲的血,而其它消费电子企业只能常年趴在5%的净利润率上挣扎,就算净利润高点儿的格力,也是不断通过垄断而不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解决问题。羸弱的下游产业需求,直接导致我们空有庞大市场而没有传导诞生强大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在消费类电子这么充分自由的市场环境下,搞成这样子,充分说明了自由市场体制压根就不是问题根本。说什么体制问题的基本就是扯淡。这都8102年了,还一天到晚体制问题,基本都是脱离产业一线的空对空人士。

可喜的是,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在不断出现,移动终端,物联网,AI等等领域,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在形成中。连董小姐都醒悟了,Intel和高通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6#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09 发帖IP地址来自
如果没有当年的硅谷八叛逆离开肖克莱实验室,也不会有后来硅谷的盛况。
1957年八个不到30的天才离开肖克莱组建仙童半导体的时候,中国国内黄昆和谢希德二位半导体开山鼻祖编出国内第一本《半导体物理学》,林兰英前辈刚刚从美帝回国。
1959年的时候中国成功拉出硅单晶,这个时候仙童半导体已经拿到美国国防部的订单,美国军方对电子元器件的苛刻要求成为了仙童半导体开发新技术的动力,为了解决大规模灾难性失效的可靠性问题,八叛逆中的约翰霍尔尼搞出了平面工艺,八叛逆中的大哥鲍勃诺伊斯带头搞出了第一块硅基集成电路(第一块锗基集成电路更早,是德州仪器搞出来的)
这两项技术直到现在依旧是主流,哦对了,鲍勃诺伊斯还搞出了集成电路里面的铝导线技术....就像开挂一样
国内的第一块集成电路是1965年的事情了
鲍勃诺伊斯在仙童的时候试图打破管理层和员工的界限,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去工作。而且他在1965年的时候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使仙童集成电路的价格降到了一片一美元。
1968年的时候诺伊斯和摩尔离开仙童创立英特尔
1969年的时候诺伊斯鼓励手下的一个年轻工程师甩开膀子搞微处理器,1971年,英特尔做出了微处理器4004
再后面就是8008,8080,还有传说中的x86
1978年,正好是祖国大地迎来改革开放春风的一年,也正是x86诞生的那一年
从这里开始,我们就已经被甩下很远了。
7#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10 发帖IP地址来自
1847年,发明电话的贝尔出生在美国,同期中国还在清朝,年号道光。

在贝尔逝世后三年的1925年,他一手创办的AT&T公司成立了贝尔实验室。当时中国是民国14年,还在军阀混战……

1947年,建国前两年,我国还在内战的时候,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

所以,你说输在哪儿了?
8#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11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到这样的问题一阵尬笑,想起很久时候的一件事情。
当年(2000年初)上大学返校途中坐K字头硬座火车,与周围乘客聊天,他们也知道我是大学生。有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说要去西藏打工,他从四川出发,先到湖北恩施女儿那里看了一下,然后和我们一样从汉口起点站坐车,转辗到郑州,然后经西安到兰州、转火车到青海,再换汽车过去,加上转车时间要三四天。我说了句:怎么不坐飞机过去啊,四川到拉萨多近啊。一堆人看着我呵呵笑,意思不言而喻……我补充了句:听说打折机票只要四百多,比坐火车还便宜(我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类似新闻)。那人淡淡回了句:买不到这样票的。
(补充下,2000年初坐飞机比现在金贵得多,那时白领还是个高大上的词,能坐趟经济仓去哪里旅游下是很受电台主播和报刊编辑们推崇的事情;那时电商还是萌芽阶段,购买机票要去航空公司门店或旅行社代售点,打工者出行几乎不会考虑坐飞机,我也是六年之后研究生毕业才坐上人生第一趟飞机。另外,反复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坐宝成铁路,印象中就是和我们一起从汉口起点站上车的人,至于去恩施看女儿之类的,我都分辨不出真有这么回事,还是自己脑补的了。毕竟快二十年前的事情,我哪记得这么清楚。这点不再作说明,你要一定觉得我编的,我也不能强迫你信对吧?)

社区上看到类似的问题,感觉和当初一群社会上打拼的人看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差不多吧,“何不食肉糜?”,没有嘲笑题主的意思,只是有点惭愧,我们真没有那么强的,这点心知肚明;但我们这些年进步也很大的,这点也值得欣慰吧。
---------------------
放个相关回答:
如何看待「华为没有核心技术,因为芯片用的是ARM架构,一旦被停止授权,就会做不出芯片」的观点?
9#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12 发帖IP地址来自
科技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只有两个因素:钱和人,更何况半导体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然而很遗憾,整体来看我国(不含台湾地区)半导体行业既没钱也没人。
[h1]钱:靠补助无法生存[/h1]企业发展需要钱,任何行业都一样,对企业来说钱有一些来自外部,比如融资,政策优惠,行业补贴等等。跟人一样,外部输血很重要但是只能用来救急,难以长久,最根本的还是要有自己造血的能力。
这两年国内有好几家IC企业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也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各地政府也是蜂拥而上。大基金看似很多钱,可分到各企业就很少了,各地政府更是乱像丛生,有些甚至有利益输送的嫌疑,比如集微网这种不跟员工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保的企业也能获得地方政府投资。

对企业来说,有商业价值,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才是最最根本的。遍观国内半导体企业,在公开市场有竞争力的可以说凤毛麟角。看看集邦的IC design数据,排名第二的展讯比联发科都差远了,汇顶有点特色也只是屏下指纹一个。中国队半导体产业整体竞争力确实差不少。

[h1]人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h1]为什么企业竞争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技术不行,科技行业最根本的还是技术。半导体产业是从美国开始的,经过两次产业迁移,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先后在一些领域开始崛起,都在说目前第三次半导体行业的产业转移正在发生慢慢,我们的机会来了,别高兴,还差很多很多,慢慢来吧。

很多人在讨论如果美国对华为实行禁运会如何?华为有麒麟处理器是不是就不怕了?这是何等的无知与自信。半导体产业涉及的很多,不说别的,就一个analog就足以卡死,TI,ADI这些都是美国企业。
想发展就要有人,国内的IC行业人才严重不足,所以你会看到去台湾高薪挖人的情况。
落后美国不丢人,正视差距很重要。
[h1]
[/h1][h1]等待机遇[/h1]余承东几年前说未来会剩下三家手机厂商,这个结论我持保留意见,我想说的是这句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任何充分竞争的行业到最后都是两三个大集团在斗争,比如联合利华和宝洁,比如可口可乐集团与百事集团,规模效应突出的行业都是如此,手机、半导体行业也不例外,赢者通吃,但是又限制垄断。
对于已经做大的行业,后来者几乎没有能力去颠覆,壁垒太高了。但是遇到产业变革会重新洗牌,机会也就来了,比如移动终端让ARM崛起,Intel失意,下一个产业是什么?AI?我不清楚这个产业有多大,目前肯定是有很多水分多。

其它的想起来再补充。







10#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13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半导体设备行业前三之一工作。公司号称世界上每一块商用芯片都至少经过一道我司设备的工序。
公司和几家湾区同行,校招给机械工程硕士的标准包是10万美元左右。不管什么专业的工程师只要录进来的起步至少这么多,材料化工机械电气都是,而且工作不怎么累,朝九晚五比较规律,很少加班。同期找工作时湾区竞争对手公司的上海分部给我开的是30万人民币。
就我的看到的,一个小研发项目都至少需要6个以上的工程师团队做三四个月才能出原型机,队伍结构以老带新。整个公司几千号人大多数都是各种工程师,管理层基本都是工程师出身。每一个人的工资都比前面的数只高不低。
待遇本身的数目没有什么意义,主要要看待遇在社会上算不算高,跟最热门的行业比差距多大,能不能维持高品质的生活。以前大家都穷,虽然都是奉献,技术人员的待遇还算比较好的,出去也有面子。现在热门行业大几十万,有的专业十万出头学起来还难,凭什么要一些人奉献看着另一些人吃香喝辣呢。
我最近跟人讨论的时候听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别厉害的牛人肯定要给足价钱啊,但肯定不要你们这种的,要你们有什么用。”
无话可说。
11#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3:14 发帖IP地址来自
前几天开会,遇到了一个来自加拿大华为的工程师,我问他圣姑目前在加拿大的形势这么紧张,会不会对你们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祖千秋说:虽然迫于美帝淫威,加拿大很可能会对华为产品销售进行压制,但是影响不会大,因为加拿大政府最怕的就是华为撤离加拿大。我不太理解,问为啥?他说当年神教进入极北苦寒之地时,恰逢加拿大通信巨头北电破产,大量北电员工失业,导致加拿大华为研发中心招的基本都是前北电的员工。

我说:所以加拿大政府感慨于任老先生功德,挽救了加拿大的就业率?

祖千秋说:不然不然,其实当年加拿大政府最担心的问题,不是就业率,而是假如这一票高技术人流失国外,那对加拿大来说将是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神教的接盘,则帮助加拿大避免了本土通信产业的人才断层。

我感叹道:看来最幸福的还属北电员工,刚要领失业保险,就迎来了黑木崖的诏书,任老先生功在千秋。

讲这个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加拿大虽然没有能力引领全球通信市场,但依然要千方百计把这些技术人才留住,因为有人才,才有新一代科技行业振兴的机会。而所谓的高科技行业,其实就是技术人才扎堆干活、生孩子的地方,中国想要赢得全球IC产业竞争,不大量培养人才、善待人才,给人才提供快乐干活的待遇、放心生孩子的场所,是行不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118703
帖子:623848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