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残到相爱》| 田正赓解读
《从相残到相爱》| 田正赓解读 关于作者
维托斯·德吕舍尔来自德国,是当代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也是全球很受欢迎的动物题材科普作家。德吕舍尔在有生之年一共撰写过30多部动物行为学著作,他的所有作品一共被翻译成了23种文字,总发行量有千万册。
关于本书
这本《从相残到相爱》,是描述动物两性行为的一个重要作品,书中介绍了300多种动物的两性行为,内容非常生动充实。在本书里,德吕舍尔首先从动物两性的诞生开始讲起,为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两性关系形式,以及婚姻为什么会出现在动物世界里。他还仔细分析了产生和维持婚姻的关键因素,并且类比到人类身上,提出了一些维持夫妻婚姻关系的建议。
核心内容
婚姻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一种两性关系形式。婚姻产生维持的关键因素,其实不是性的吸引,而是伴侣间的感情和亲和力。无论是对于动物还是对于人,都是这样。这就暗示我们,对于人类来说,要看一段婚姻是否理想,关键在于夫妻双方的性格合不合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算不算和谐,以及两个人愿意在这份婚姻中付出多少感情。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雌雄两性的诞生过程
地球上最早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这种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它们的构造很简单,繁殖方式也非常简单,只需要细胞分裂,让自己一分为二,繁殖过程就算完成了,不需要性别。也就是说,地球最早期的生物是没有性别的,它们被称作无性生物。但是无性生物的缺陷也很明显,它们很难发生进化,容易因环境的变化而灭绝。
所以,在大自然的演化下,有些单细胞生物就学会了无性的性行为。所谓无性的性行为,指的是虽然生物个体没有性别,但是还是能够进行某种类似于性行为的活动。
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对于更高级的动物来说,就有必要产生雌雄两性了。例如蚜虫就可以只有雌性来完成生殖,但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蚜虫只能以受精卵的形式维持种群的存续。所以蚜虫就会选择在秋天产生雄性个体,来和雌性个体进行有性生殖。
回顾两性诞生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地球上的动物一开始都是没有性别的,后来为了适应环境,才先后出现雌雄两性。这就是动物两种性别的由来,其实也是了解我们人类两性关系的基础。
二、关于自然界中不同形式的两性关系
虽然动物的两种性别很早就出现了,但这并不代表两性之间就可以相亲相爱。其实正好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动物两性之间的结合一般都是非自愿的、强迫的。既包括雌性强迫雄性,也包括雄性强迫雌性。这种强迫式的结合方式充满了暴力、伤害甚至是杀戮。比如有一种叫做蠓的小飞虫,为了完成交配,雄性必须先被雌性杀死才能完成受精。至于哺乳动物里的犀牛,它们一般不会把对方杀死,只不过交配过程会很粗鲁。这些动物都是不可能结婚的动物。
当然,自然界中的两性间并不总是充满暴力。比如对于松鼠来说,一对松鼠在交配之后,一般还能充满感情地相处几天。虽然最后雌松鼠还是会把雄松鼠从身边赶走,但它们之间的短暂相处显然已经有了婚姻的雏形。有一种叫憨鲣鸟的海鸟,它们之间的婚姻就长得多了。憨鲣鸟的寿命大约有20年,实行的是终身的一夫一妻制。
最后,大自然还有很多种其他形式的两性行为。比如一种叫做盲鰕虎鱼的小鱼,雌雄鱼之间没有感情,只不过是搭伙住在一起,顺便交配而已。生活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某些火鸡,实行的则是一夫多妻的独裁制。在肯尼亚有一种东非狒狒,在交配季节,雌狒狒会每天和不同的雄狒狒自由交配,而没有任何其他个体会干预这种行为,这种东非狒狒遵循的就是自由婚姻的模式。
三、动物两性间能形成婚姻的根本原因
其实从本能层面看,影响两性结合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攻击本能、性本能和亲和性结对本能。
攻击本能是动物为了生存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本能。每一个动物都天生拥有攻击性,攻击性的强弱决定了动物的性格,攻击本能会让动物两性之间相互远离。
第二个因素,性本能。顾名思义,就是动物天生的寻求和异性交配的本能。在发情季节,性本能会克服攻击本能,让动物不顾一切地和异性交配。
第三个因素,亲和性结对本能是科学家们最晚发现的一种本能,指的是某些社会性动物天生就有的,和其他个体结合成稳定伴侣关系的自然倾向。事实上,正是亲和性结对本能,才让动物两性间从相残走向相爱。
性本能虽然可以抑制两性间的攻击本能,让两性走到一起,但是一旦两只动物或两个人的性欲望得到满足,性就没有办法再让他们继续待在一起了。所以性本能不是婚姻产生的原因。
而另一些动物,比如文须雀,雌雄两性之间会有感情深厚的婚姻关系。一旦一只文须雀和配偶结成了亲密的婚姻关系,它会把全部的感情投入进去,这样就没有办法再和第二个配偶结婚了。就算是因为意外,配偶死亡,文须雀有了第二次婚姻,那这次婚姻的感情也肯定不如以前,因为它的感情已经耗尽了。
根据这个现象作者总结说:婚姻关系是否稳定,取决于伴侣双方的结对本能有多强。这包括两个伴侣先天的性格是不是亲和的、它们之间有多和谐,以及配偶中的每一方对这份感情的投入有多深。
四、人类能从动物的婚姻中学到的东西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结论,人类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的形成,建立在人类天生就有的亲和性结对本能之上,一对夫妻之间婚姻是否和谐,也主要取决于夫妻之间的感情。除了这个以外,无论是人的理性,男女之间的性吸引力,还是物质金钱等等,都不是影响夫妻间婚姻是否和谐的最关键因素。
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的离婚率普遍越来越高,归根到底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一对情侣结合在一起,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维持持久的婚姻关系。他们误以为性的吸引力是幸福婚姻的主要成分,但实际情况是,单单基于性吸引力的婚姻,会像基于金钱和地位的婚姻一样,贫乏而又不稳定。动物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拥有一段理想的婚姻,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的性格是不是合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算不算和谐,以及两个人愿意在这份婚姻中付出多少感情。
金句
- 本书的作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实行终身的一夫一妻制,根本原因是人类本能中有一种亲和性,这种亲和性让男人女人能够摆脱性的短暂诱惑,一直相互依恋地生活下去。
- “自然界是先有雌性还是先有雄性”这个问题,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动物学家们通过研究,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先有雌性后有雄性。
- 其实自然界中两性关系的种类很多,比如无婚姻关系,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季节性结偶关系,还有同居婚姻等等,但不管是哪种两性关系,都是特定物种适应自然选择的结果。
- 事实上,正是亲和性结对本能,才让动物两性间从相残走向相爱。
- 基于性吸引力的婚姻,会像基于金钱和地位的婚姻一样,贫乏而又不稳定。
撰稿:田正赓脑图:摩西转述:于浩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