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镜,中国之鉴!——(海通宏观每周交流与思考295期,姜超等)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2019-6-8 02:54   4136   0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日本之镜,中国之鉴!——(海通宏观每周交流与思考295期,姜超等)
摘 要
上周我们去日本拜访客户,这也是今年我第二次去日本。回想起来,从10年以前第一次去日本开始,这些年来来回回去过东京、大阪、名古屋、北海道等好多个地方。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泡沫经济,我们在报告里面也一直在讨论日本失去的20年。我没有去过90年的日本,所以也无从感受日本经济30年以前的辉煌,但我住在上海、去过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国际大都市,我所感受到的东京的繁华绝对不逊色于以上任何一个城市、甚至还有过之,哪里有失落经济的样子?或许只有满大街的中国游客、白发苍苍的出租车司机和商场顾客,在暗示着日本经济确实遭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为什么会去日本这么多次?可能一是因为近,二是因为文化同源,日本也大量使用汉字,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看个半知半解。而从历史来看,一方面日本曾给我们带来过巨大的伤害,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日本一直比我们领先,所以日本对我们的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中文里面的“政治、警察”等双字词几乎都来自于日本的创造。
而日本过去一直是东亚经济的领头雁、在最近十年才被我们所超越,但是就人均财富而言,日本依旧远超中国。而且日本经济遭遇过的很多挑战,都和我们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学习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日关系回暖,经济高度互补。
2012年钓鱼岛问题发酵,中日关系一度陷入僵局。但在今年,中日关系出现了明显改善的迹象。18年4月份,王毅外长访日,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时隔8年再次启动。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了日本,正式结束了两国政府首脑多年无互访的局面。而10月份,日本首相安培晋三访问中国,这也是日本首相自11年以来的首次访华,也是06年10月份以后安倍晋三的再次访华。这些都显示中日关系正在明显回暖。
一方面,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18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和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给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由美国所发起的贸易战,中国和日本都受到了冲击。虽然美国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和美国分别是日本的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美中任何一方在贸易冲突中受损其实都对日本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且中国、日本的经济高度互补。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日本有着领先的技术,中日距离又近,所以在美国的重压之下,中日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从我们和日本投资者的交流来看,大家都乐见中日关系的改善。
日美贸易冲突,修昔底德陷阱。
日本投资者非常关心中美贸易冲突,而之所以它们这么关心这个问题,在于他们也曾有过切肤之痛。
在上世纪780年代,美国人曾经发动过对日、德的贸易战,最终重创了日本经济。当时日本东芝事件和今年的中兴通讯事件,其实在性质上都非常类似。我们看到当时其实在东芝事件当中不仅涉及日本东芝,还有挪威康士堡公司,但是挪威被一笔带过,而日本则被美国人揪住不放,反映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美国一向自诩为民主的卫士,认为他的体制比别人优越,因此难免有人认为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与体制原因有关。但是我们想一想,日本与美国的体制一模一样,但是在当时美国发动对日本贸易战丝毫不手软,说明体制问题并非核心问题。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利益的冲突,新老强权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客观存在的。198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一半,在90年代最高曾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70%,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这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是美国所不能忍受的。同样,按照联合国的测算,前苏联的经济总量最高也曾接近美国的50%,最终也被美国拖入星球大战的漩涡而解体。
而在201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60%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速远超美国,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经济全球霸主地位的国家,因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确实是不可避免,中美贸易冲突具有长期性。
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当时美国同时发动了对日本、德国的贸易战,为何德国所受到的伤害远远低于日本?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的经济更封闭,而德国更加开放。
当时欧共体已经成立,而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其经济更加依赖于欧洲市场,1990年时,德国对美国的贸易仅占其贸易总额的6.7%,而对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贸易额分别占其贸易总额的12%、9%和7.4%,均远超德美贸易总额,因此德国受到了英国、法国等欧共体内部成员的鼎力支持。
而日本经济当时完全是出口导向,而且主要依赖于美国市场。1986年时,日本对美国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32.5%,而当时日本对整个欧盟的贸易额只占其贸易总额的13%,这说明日本的贸易对美国过于依赖。而且日本当时无论对美国还是欧盟都是巨额的贸易顺差,而且对美贸易顺差一度占据美国贸易逆差的50%,这就引发了众怒,使得其在“七国会议”上受到了围攻,所以才有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相比当时的日本,中国目前的贸易结构更加均衡。虽然对美贸易依然十分重要,但美国只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17年占我们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4.3%,远低于日本86年时32.5%的占比。无论是对欧盟、东盟、日韩等的贸易占比均与对美贸易规模相当,因此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好对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就远比当时的日本更有底气应对来自美国的贸易挑战。
但与当时日本比较类似的,是当前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占比过高。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3750亿美元,占其8075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的比重高达46%,这与日本当年最高50%左右的占比相当。
因此,中美贸易冲突对我们的最大影响不是贸易的总量,而是顺差的总量。
但是美国人真的很在乎贸易顺差吗?
日美经过多轮谈判,日本主动限制了纺织品、彩电、钢铁、汽车、半导体领域的对美出口,同时主动升值汇率,还修改了不利于外资进入的法律,放开了汽车、半导体、金融、批发零售等行业。
而从美国对日本贸易来看,其对日本的出口在95年之后就几乎未再有增长。其对日本贸易逆差金额的扩大一直持续到了05年,只是由于2000年代以后中国加入WTO,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占比持续扩大,所以使得日本对美国贸易逆差占比持续缩小。
那么为何日美贸易战最后逐渐销声匿迹了呢?并非由于美国贸易逆差的改善,而是因为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后泡沫破灭,经济失去了20年,被美国远远甩在后面,失去了威胁之后,美国人也就不再找日本的麻烦了。
因此,从日美贸易战的历史不难发现,美国真正在乎的不是贸易逆差的规模。因为从经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其货物贸易逆差的存在是必然的。
我们看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历史走势,虽然在对日贸易战的88到91年间略有收窄,但到92年以后又开始持续扩大,92年时其货物贸易逆差不过1000亿美元,到17年已经上升至8000亿美元。
美国17年制造业平均年薪为5.6万美元,而17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年薪为5.8万人民币,两者差距接近7倍,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那么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价格必然远低于美国。而即便美国对中国的产品增收高额关税,这些制造业可能会搬去人工成本较低的东南亚或者墨西哥,但也很难搬回人工成本高企的美国。
而美国真正在意的其实是保持贸易逆差的能力。全世界只有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保持常年贸易逆差,在于其是全球经济的霸主,其货币也是全球货币,掌握了全球印钞权。因此靠着印美元就可以源源不断享受海外的廉价产品。但如果其经济和货币霸主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那么其常年贸易逆差就会成为真正的问题。
所以对中国来说,面对贸易战只有两种结局,不成功便成仁,要么像日本一样认输,要么就是保持住发展的势头,自强不息、逆势突破。
戒掉举债投资、严防地产泡沫。
而面对贸易冲突的挑战,其实日本也有过应对,但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选择了主动让日元大幅升值,而由于担心出口下滑拖累经济,日本转向了财政和货币双宽松的政策。
首先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地产泡沫。日本官方贴现率在86年初的时候依然高达5%,而到87年最低降至2.5%。由于宽松货币的刺激,日本居民大幅举债买房,其居民债务/GDP在85年时仅为53%,到90年时上升到70%。巨额资金的流入推动日本房价大涨,从85年到90年,日本全国地价平均上涨了50%,六大都市地价平均上涨了200%,在当时日本人喊出了“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豪言!
但进入88、89年之后,由于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加之国内通胀上行的压力,日本也被迫两次加息。而在1989年末,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行长,为了捍卫日本央行的独立性,他在上任不足一周就宣布加息,在1年之内把日本的基准利率从3.75%提高到6%,从而刺破了地产和股市的泡沫。
而泡沫经济的破灭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9年股市见顶之后,90年跌幅达到40%,而累计跌幅最高超过80%。而在91年房市见顶之后,日本的全国地价下跌了近30年,跌幅高达2/3,到18年才首次止跌,而六大都市地价的累计跌幅最高达到80%。
为了对冲资产价格大跌的负面影响,日本财政政策开始大幅扩张。93年起日本财政从盈余我们为赤字,此后赤字率逐年扩大,到99年以后赤字率上升到5%以上,09年时财政赤字率一度超过10%。而日本财政刺激的对象主要就是基建投资,日本公共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21%快速增长到90年代中后期的30%,尽管近几年有所下降,但是占比也维持在20%左右。
由于政府的大幅举债,日本政府债务/GDP从90年的60%升至2017年的238%,其政府债务率处于全球最高水平,由于债务负担过重,即便是在接近零利率的环境下,日本财政支出的1/4都用来偿还债务本息。
但由于政府债务居高不下,日本政府被迫加税来开源,其从89年开始征收消费税,起初税率定为3%,到97年提高至5%,到14年提高到8%,目前计划到19年10月提高到10%。而加税虽然改善了日本政府的收入,但97年和14年的两次加税都对经济产生了冲击,尤其是97年还赶上了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日本经济重新步入衰退。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举债发展是非常危险的模式。而中国经济过去10年其实就是靠着不断举债在发展,尤其过去的3年居民部门大幅举债20万亿,中国居民债务/GDP从14年的40%上升到17年的55%,导致全国房价大涨,其实是带来了地产泡沫的巨大风险。
而日本的另一个教训是政府举债投资过度。虽然政府扩大公共投资的确在短期拉动了经济,但这并不是一个可以持续依赖的万能灵药。一方面,由于长期偏重公共投资,日本的基建投资异常发达,这使得投资的边际效用迅速降低。另一方面,过度的公共投资增加了对劳动力和资金的需求,间接推升民间投资成本,反而产生挤出效应。
因此,我们在应对未来经济下行的挑战时,一定要避免重走举债投资的老路,绝对不能再去刺激房地产,否则地产泡沫将后患无穷;也不应再出台4万亿之类的计划刺激基建投资,否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债务,还可能会挤出民间有效投资、使得经济失去活力。
全面扩大开放、研发创新强国!
回顾过去,日本当年在面临贸易战时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放松货币刺激举债,导致了地产泡沫,而在加息刺破地产泡沫之后,又通过政府大规模举债投资基建,进一步降低了经济的效率。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还饱受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困扰。在201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了26%。而日本的总人口从08年以后就开始了下降,过去10年日本的总人口减少了140万,如果日本保持目前1.4的生育率不变,那么日本的适龄劳动人口在未来50年内可能会减少28%,IMF预计日本的GDP将在未来40年内缩水25%。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最担心的就是巨额债务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这方面日本的压力比我们严重得多。按照BIS的数据,日本17年总债务/GDP高达373%,远超中国的256%。当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1.4%,也远低于日本的26%。
但是日本经济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明显改善的迹象。比如从2012年以来,日本的GDP增速已经保持了6年正增长。而从资产价格的表现来看,日本股市也在过去的6年保持了每年正收益,而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在13年见底逐年回升,到18年已经连续5年上涨,底部累计涨幅达到13%。
日本经济凭什么逐步走出困境?
从表面上看,日本本轮经济的复苏源于安倍晋三在12年就任了日本首相,推出了安倍经济学,其三支利箭分别是: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胆的货币政策,从12年安倍晋三就职到现在,日本央行的总资产翻了近4倍,而且日本央行扩大资产规模的方式不仅是买国债和企业债,甚至还大规模购入股票,这可以部分解释日本近几年的经济和资产价格回升。
但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按照日本财务省公布的非金融行业的利润数据,18年2季度为26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比金融危机时期的09年2季度增长260%,要知道过去10年日本的名义GDP增幅仅为13%,所以日本企业利润增长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17年税后利润高达4900亿日元,比16年增长了5.6倍,18年上半年税后利润就达到4000亿日元,而其在09年到15年的7年间有6年亏损,从利润的表现来看,索尼已经起死回生。而在其利润大幅增长的背后,有两大重要的原因:
一是持续的高研发投入。
按照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17财年索尼的研发投入为36.34亿欧元,排名全球第40名。而不止是索尼,包括日本的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松下、日本电装、武田制药、日立、佳能、东芝、第一三共、NTT、安斯泰来、三菱电机等14家企业均位列全球研发投入100强,相比之下,中国大陆进入全球研发100强的只有华为、阿里巴巴、中兴通讯、腾讯、中国石油、中国建筑、中国铁总等7家企业,只有日本的一半。
从世界银行公布的日本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长期维持在3%以上,15年日本的研发占GDP的比重为3.3%,甚至还要高于美国的2.8%。而且日本的大量研发是投资在基础研究,其基础研究投入占科研经费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5%。
正是由于持续的科学和研发投入,日本在过去的18年中囊括了1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年10月,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凭借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与其美国同行詹姆斯·艾利森,共享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二是源于高度国际化。
索尼公司从1950年代末期开始拓展海外业务,目前其集团营收的70%来自于海外,而60%的员工来自于海外。而不仅是索尼,松下50%以上的营收和员工也都来自于海外,而丰田汽车海外营收的占比高达75%。
我们知道,通常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指标是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这其实代表了在当地的生产活动。但是我们知道有很多生产是由外国的企业在当地进行的,他们赚的钱是要拿回去的。与之对应,还有另一个指标GNI,也就是国民总收入,这其实包括了本国企业在全球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本国国民真正拿到手的钱。
而对于日本来说,从82年以后,其GNI就持续高于其GDP最近5年两者的差距都在3%以上。这说明日本在80年代面临美国贸易战的挑战之下,开始大量进行海外投资扩张,这虽然使得其本国的生产受影响,但这些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相当于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日本。
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转型给我们两个重要的启发:
首先是必须增加研发投入,靠创新强国。
我们在日本的时候,看到了商场里面在出售华为P20的手机,而华为已经占据日本手机销量的前三名,能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华为确实非常让人钦佩。而华为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和第二大的手机商,靠的是每年接近1000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高居17年全球研发榜的第六位。
但是从全国来看,中国的华为太少了。17年中国研发排名第二的公司是中国石油,其研发投入仅为华为的1/5。17年中国研发的总投入是17500亿,占GDP的比例为2.12%,和美国、日本都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中国要想赢得中美贸易战的最终胜利,核心是要靠增加研发投入、靠科技创新强国,而这个背后一个重要的支持方式是给企业部门减税,企业利润多了自然会有钱投入研发和创新。
其次是要全面扩大开放。
我们要转变GDP至上的发展理念,GDP固然重要,但是GNI更重要。哪怕不在中国生产,只要我们的企业能赚钱,就代表着中国的财富在增加,最终是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华为成功的背后,在于其充分的国际化。华为17年总营收的一半来自于海外,截止17年,华为在海外17个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早在1999年,华为就在印度班加罗尔和俄罗斯设立了研发中心,2000年在瑞典设立3G技术研发中心,而2001年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2012年在芬兰诺基亚卖楼求生的时候,华为在芬兰设立了研发中心。
不仅是华为,小米公司18年3季度的海外营收占比达到44%,其已经成为印度市场最大的手机商。
因此,我们要鼓励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这一方面可以化解美国贸易战的挑战,将顺差转移到海外,同时也可以利用海外的人力物力、帮助中国的企业发展。
而扩大开放一定是双向的,我们要帮助企业走出去,其实就要开放本国的市场让更多的外国企业能进来。如果我们能牢牢保持住全球第一贸易国的地位,成为更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那么我们不仅能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会改善国内企业在海外的生存环境。
因此,总结来说,日本的历史告诉我们,修昔底德陷阱是客观存在的,中美贸易冲突不可避免。而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强大,要避免重走举债刺激的老路、严防地产泡沫,同时应该全面扩大改革开放力度,鼓励外国企业走进来、本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减税增加企业研发投入,靠科技创新强国,那么我们就有希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一、经济:制造业景气再降
1PMI再创新低。18年11月全国制造业PMI为50.0%,较10月继续回落0.2个百分点,创下16年8月以来的新低,也处于历年同期偏低水平,均指向制造业景气再度转弱。从中观高频数据来看,供需双弱格局延续,而通缩风险或将再现。主要分项指标中,需求、生产、价格均回落,库存被动回补。分规模看,大型企业PMI回落但仍在线上,中、小型企业PMI均在线下。
2)内需弱外需稳。11月新订单指标由10月份的50.8%继续下滑至50.4%,进口也由10月份的47.6%续降至47.1%,指向内需持续回落且仍旧低迷。11月新出口订单指标由10月份的46.9%微升至47.0%,但仍在历年同期较低水平,指向外需短暂企稳。而中美贸易摩擦阴霾未散,仍对外需构成一定压力。
3)生产继续回落。 11月生产指标由10月份的52.0%降至51.9%,远低于去年同期,并创下13年以来历史同期新低,采购量也由10月份的51.0%续降至50.8%,指向工业生产仍在走弱。虽然中观高频数据显示,11月发电耗煤增速跌幅略有收窄,与PMI生产指标走势背离,但主因其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而发电耗煤增速仍处年内低位,汽车、化工等行业开工率也处于历年同期偏低水平,均意味着生产难言改善。

二、物价:PPI通缩不远
1)食品价格仍跌。上周蔬菜、鸡蛋、猪肉价格下跌,食品价格整体仍在继续下跌。
2CPI再度回落。11月以来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批发价格环比分别回落-1.5%、-3.3%,我们预测11月CPI环比下降1.2%,11月CPI同比回落至2.3%。
3PPI大幅回落。上周煤价、钢价回落,国内油价大幅下调,截止目前11月港口期货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跌1%,预测11月PPI环降0.6%,11月PPI同比降至2.2%。
4PPI通缩不远。进入11月以来,上游商品价格接连出现大幅下跌,与10月最高点相比,国际油价跌幅高达30%,而国内钢价、煤价跌幅也达到10%。我们预测11、12两个月的PPI环比跌幅分别为0.6%和1%,12月的PPI同比涨幅或降至0左右,而19年初PPI通缩或将再现。

三、流动性:宽松预期未改
1)货币利率盘整。上周货币利率涨跌互现,其中R007均值上行15BP至2.86%,R001均值下行1p至2.54%。DR007上行2bp至2.65%,DR001下行7bp至2.48%。
2)央行暂停投放。上周央行继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国库定存到期回笼1000亿。
3)汇率小幅贬值。上周美元指数反弹,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均贬至6.95。
4)宽松预期未改。11月份全月暂停逆回购操作,央行净回笼资金3200亿,加之货币利率持续回升,引发对央行货币短期收紧的担忧。但我们认为,宽松预期并未改变,一则源于美国加息预期减弱,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制约下降;二则源于10月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再度回落至7%,这意味着广义信用还在继续收缩;三则源于近期商品价格大跌,通缩风险再现,以上三大因素均支持未来宽松货币继续延续。

四、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1)优化营商环境。国常会表示,决定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瞄准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力推改革、促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部署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推进医养结合,提高老有所养质量。
2)区域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引导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衰退地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积极探索特色转型发展之路。
3)个税大幅减免。数据显示,个税改革实施首月,全国个人所得税减税316亿元,有6000多万税改前的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

五、海外:鲍威尔讲话偏鸽,日本PMI新低
1)鲍威尔讲话偏鸽。周三,鲍威尔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的午餐会上发表讲话,他表示美国经济前景稳固,利率“略低于(just below)”中性区间,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预设的路径,仍将密切关注数据反映的情况。这与他10月时称“中性利率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a long way)”相比,表态偏鸽,期货市场对明年加息预期降至1-2次。
2)美国10月核心PCE不及预期。周四美国公布10月PCE和核心PCE同比分别为2.0%和1.8%,均不及预期和前值。周四美联储公布11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几乎所有委员都认为下一次加息或“很快”到来,但多位官员指出,以后会议声明应更关注数据和评估未来前景,有助于灵活应对经济环境变化。
3)美墨加签署新版贸易协议。据彭博报道周五美加墨三国领导人在G20会议间隙签署授权书,授权签署新的贸易协议USMCA,领导人峰会过后,美加墨三国部长立即签署该协议。虽然协议绝大多数内容仍需三国议会通过,但汽车关税等部分保护措施将在签署后就立即生效。
4)日本制造业PMI新低。周一,日本公布11月制造业PMI初值51.8,低于前值52.9,并且是两年来的新低。而更早时候公布的欧元区和主要国家PMI也在继续下滑,反映全球主要经济体或面临减速。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62
帖子:4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