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4 00:50   807151   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苏沉船  5级知名 | 2018-9-24 00:50:27 发帖IP地址来自

关于长平之战几位将领的评论,还是举荐去看靳生禾、谢洪喜的《长平之战》 。针对排名第一的答案给赵括洗白的观点,有些话要说,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给赵括洗白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可惜专栏没法点反对。

先看看改革秦军的商鞅是怎么说的,他的观点就是四战之国贵守战。而从中也分析出战国时军队的构成,由主力的壮男之军进行作战,壮女和老弱之军进行后勤,即是说明战国时全民皆兵的形势,兵卒是包括后勤人员在内,所以秦军和赵军的数十万众中实际作战只有十余万。而这些后勤人员同样在前线没闲着,该建设的建设,该搜集食物的搜集食物,并非只依靠国内运粮。史料中全无赵国在长平之战缺粮的记载,用赵国缺粮来洗白赵括显然没有任何依据支持。史书却说的很明白,是因为廉颇数交战不力,赵孝成王又听信离间而换将,原因都写清楚,何以还疑惑之?相反,史料明确记载秦军因补给吃力而且缺粮,明明坚持不下去的是秦军,即便赵军缺粮,也不是忽然改变军事方针的原因,商鞅已说明四战之国贵守战。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城尽夷,客若有从入,则客必罢,中人必佚矣。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邑。”此三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  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赺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从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都说伤亡过半,怎么就等于死了三十万?伤兵等于死兵?被诱入敌人包围中怎么溃散?往哪溃散?况且赵军怎么没喝的?沿河依山作战怎么会没吃的,还有鱼和人肉呢。史料记载赵括被围后就众心涣散,能坚持一个半月没被打残,主要是被围的本就是赵括的主营韩王山一带,本来就有一定的粮食,消耗了一个月才消磨掉战斗力才是正常的。

如果被包围还能打就很厉害,那么我觉得白起的二万五千和五千部队直插赵军战线,切断赵军的联系还不怕被打残就更厉害了,但为什么赵括没打残白起的五千奇兵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我们来纸上谈兵,赵括受白起诱惑在丹河附近击败秦军,秦军却没选择往南逃,而沿着丹河往北逃,赵括一路追击。白起的奇兵则绕道攻取了赵军的长平关,在进攻故关,同时在赵括击败秦军同时,白起另外五千奇兵直接跨过韩王山和大粮山袭击故关,与二万五千部队会合,对赵军完成断粮。而被秦军引诱到长平的赵括,受到已被秦军夺走的百里石长城和秦军防线压制,被困在了长平。从白起只分兵三万奇袭百里石长城看来,秦军投入的作战兵力真的不多,除去三万,估计大约五万堵南方,还有两万守秦壁垒,赵括也不向秦壁垒突围,其余数十万人依然做后勤。大粮山的部队则很可能受到秦军河内的部队牵制,也没法营救赵括,况且部队被一分而二,赵军也没配合。就看看地形吧,赵括怎么可能以五万的代价干掉秦军三十万兵力?秦军围困赵军的两边,一边是秦军壁垒,一边是原赵军的百里石头长城,秦军只要等赵军突围就能给予敌人造成伤害,根本就不需要进攻。那么问题就来了,秦军又不打赵军, 只是包围,怎么显示出赵括能令赵军不溃散就是本领?这只是个逻辑问题,根据长平的地形,赵军没可能对秦军造成三十万阵亡,除非白起是智障。

如果赵括是率军和秦军正面交锋,即便五比一被打败或许可说是英雄。但赵军战斗力原本就不弱,结果打着打着被自己的防线给困住,真要围秦军根本围不住四十万人,白起也就是占住长平关和故关,加上秦军壁垒,用堵路口的方式让赵军等死而已。真不能因为赵括在包围中还撑了四十六天还夸赞他,这些赵军可都是因他被困。如果有位大学生让你出两亿去创业,在濒临破产时还坚持了一个多月,你会夸奖他?


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已经凭靳生禾多年进行地理考察,理清楚七七八八,只要是知道赵括是怎么被白起打败的,都不会夸他有什么军事才能。

3#
随会在秦  1级新秀 | 2018-9-24 00:50:28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张图虽然有百度的水印,但基本反应了长平之战赵括担任赵国主将时期的形势。在赵括担任主将期间,战略意图从防守改变为主动进攻。
赵括上任后主动出击,在秦国诈败的时候就贸然发动全军,导致弦氏至故关一带被秦国5000骑打穿,赵括幕府以及主力所在地韩王山和辎重所在地大粮山隔绝。而廉颇苦心经营的赵军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因为赵括的疏忽,反倒成了白起25000骑包围赵军的绝佳位置。

在被包围期间,赵军主力在韩王山一带或许可以有所作为,毕竟丹河在赵军控制下,即使断粮也不至于断水,而背靠韩王山也可以俯视秦军阵地,寻找突破。但赵括无甚作为,只是消极等待邯郸方面的援军和粮草,以及大粮山的粮草支援,但其实这些都已经被秦河内民众“遮绝”而不可能供应到赵括军中了。如此直到最后关头,赵括才决定分向突围,但已经于是无补,自己也战死军中。

在赵军全军覆没之后,秦军也有“伤亡过半”的惨状。这一部分是赵括的突围导致的,一部分是在坑杀阶段,秦军并非对赵军活埋,而是先杀再埋,这也就导致狗急跳墙赤手空拳的赵国降军鱼死网破般得挣扎,又导致了一部分秦军伤亡。骁勇善战的赵国军队如果可以得到适当的指挥和部署,本应对秦国军队造成更大的伤亡,但在赵括的统帅下,以赵国军队全军覆没的代价仅仅换取了秦国军队伤亡过半,这个战绩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赵括本人执行的战略也不完全是个人意图,而是赵孝成王的战略。在《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赵孝成王因廉颇在空仓岭阵地失守,而害怕这种防守战术失效,因而想 “束甲而趋之”,虞卿针对性地提出了保守的合纵战略,想避免这场决战,但赵孝成王没有听从,最终导致长平之战失败。《史记 赵世家》也记载了在上党降赵之前赵孝成王乘龙而飞的梦境,说明赵王的心里也是希望能有所作为。总之,主动进攻的战略的确是由赵孝成王主导,而赵括仅为战略的实际执行者。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失败,在赵孝成王决定执行主动进攻战略,派遣赵括代替廉颇之时已经成为定局。当然,如果赵括真的是一位出色的战术家,即使不能避免失败,也不至于造成全军覆没这样惨痛的结局。

赵孝成王决意执行主动进攻战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空仓岭阵地的失守,并认为防守战略无法成功。但赵孝成王并没有意识到,在丹河阵地廉颇已经稳固防守,而秦军经过三年对峙已经呈现了疲态,所谓“秦虽战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X”。基于错误的判断,赵孝成王急于求成,像赌徒一样想主动进攻创造奇迹,便改变战略,最终造成了赵国的失利。军事只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此言得之。

关于廉颇在对峙阶段的粮食问题是涉及廉颇赵括赵孝成王等人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长平对峙期间廉颇赵军已经缺粮,因此赵孝成王不得不改变战略。而实际上,关于赵军缺粮没有任何记载,而赵孝成王改变战略的原因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以及《秦本纪》《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目已经描述的很详细。促成赵孝成王改变战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为空仓岭阵地失守,二为秦应侯范雎的反间计,让赵孝成王误以为廉颇即将投降。而赵国缺粮的记载唯一一处是《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的在前259年,齐国庙堂关于是否给赵粮食的辩论。实际上,前259年长平之战赵国已经失利,大粮山的大批量辎重也已经被秦国俘获,所以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才需要齐国楚国的救援。当然,不少学者对这一记载存疑,认为此事太史公误退一年,实际发生年代是前260年。但即便是存此说者也无一例外地认为,此事发生的阶段是赵括军队被围困后,韩王山赵军主力和大粮山辎重部队被分割包围。而当时秦昭王亲赴河内号召民众“遮绝赵救及粮食”,一方面是遮绝大粮山和韩王山的粮草通路,一方面是遮绝太行山东面诸侯可能的救援,这与《田完世家》记载暗合,也是太史公惯用笔法。

赵括是赵孝成王主动进攻战术的执行者,可以说失败在所难免。但如果赵括稍微有一些临阵水平,也不至于造成全军覆没的惨痛结局。对赵括的总结性评价,如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能。如果他在上任之前就可以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有点自知之明,也许可以避免战略的改变。而如果在临阵之后他能够指挥得当,也不至于有这么惨的结局。当然,赵括毕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将领,是统帅四十万大军的赵国统帅。他的失败源于他的无能,而不是他对赵国不忠诚。而赵括因为年轻气盛,在最后阶段尝试突围,造成了秦国伤亡过半,这一点也是有目共睹的。所谓“起何残忍括何愚”,对赵括的情感,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赵括的事迹,正如同明清鼎革之际的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屡次错失良机,战略执行不到位,但在扬州城破后从容赴死,被南明士民缅怀。当然,对人物的评价不能因为个别的因素而大幅度倾斜。如果想一想赵国的四十万将士,对赵括的无能再怎么骂也不为过。
4#
履霜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29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能简单地用“无能”来形容赵括。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喜谈兵事,曾独自到塞外游历,回来后想通过自己的父亲(状元,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说要收复失地云云。后来,阳明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都认为这段经历是圣人早慧的预兆。

王阳明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一股戾气”而已。

年轻人常年温习圣贤书或兵书战策,一心幻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幻想率领百万大军攻必克伐必胜,久而久之,虽有英雄志,但更会在心中形成一股虚骄之气,形成一股强横的“戾气”。具体表现为,一旦得志,不顾具体情况,只想大干一场,谁的话都不想听。

这种人很多的,赵括、马谡、陆机、康有为、博古等等。


再稍微解释下这种思想上的“戾气”。内心在某种“高尚”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过人的才学等因素的指引、刺激下,逐渐形成的一股凶暴、猛烈、勇锐的意志力,使人无法保持理智,保持实事求是的心理状态。


履霜文章及部分回答集合(20171130)

5#
关毛  5级知名 | 2018-9-24 00:50:30 发帖IP地址来自
赵括怎么能是无能之辈呢?纸上谈兵也是本事啊,估计要能上网谈军事,分分钟成名嘴大V。然而能干事嘛?

咱很看不惯一些B抬高赵括就要贬低廉颇的嘴脸。
6#
土豆烧牛肉贴木儿  5级知名 | 2018-9-24 00:50:31 发帖IP地址来自

赵括未必是一个无能之辈,从小熟读兵书,个人的武力值应该也不低。

家族背景也不差,并不是纨绔子弟,而是比较有志向的官二代,有赵奢那样的爹,各种教育也应该不差。

可问题是,一个小屁孩,即使再满腹经纶,再天生智慧,总得有个锻炼过程吧。

赵奢最早是赵国的普通税务官员,后来得到平原君的赏识推荐,掌管赵国赋税。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管理经验。第一次作战是攻打齐国,攻占了麦丘,其实只是规模不大的边境冲突,成名的阏与之战史载也不过几万人的规模。由小到大,从财税领域转行到了政治军事领域,成为一代名将。

一代名将韩信,屁都没有的二流子,投奔项梁、项羽,默默无闻,然后跳槽到了刘邦那里,得到夏侯婴的赏识推荐,但是刘邦不看好,于是做了治粟都尉,差不多就是后勤部主管。最后得到了萧何的极力推荐,拜为大将军。在汉中练兵数月,出陈仓上来先拿不得人心的关中三王练级,所率兵力不过几万人。然后出征魏、赵、代兵力也不过几万人,到了潍水之战、垓下决战,才统帅号称几十万的大军。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小颠沛流离,老婆被蔑儿乞人抢走再夺回,十三翼之战惨败,收拢部众再战,击败了强敌。合兰真沙陀之战被王罕打败,只有19人杀出重围,汇合残部,再战折折运都山,大破克烈部。到了攻打西夏、金朝之时,已经等级很高了,会河川、野狐岭的决战, 也不过十万铁骑,远征花剌子模,才统帅20万大军。

以上诸位,都是从小到大,经历过默默无闻或者大挫折,最终成功。


赵括呢,之前只是一个胸有大志、熟读兵书的官二代,年纪轻轻,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管理经验,可能一直在读加里敦大学,突然赵王一道命令,让他统帅号称40万的倾国之兵。部下各路将校之前可能都未曾谋面,对手又是已经等级很高的白起(人家白起也是从低级官员爬到左庶长,然后先打小规模的战役,然后才成为大将,统帅秦军主力的),焉得不败?!


对于所有觉得赵括或者赵王无能、瞎眼的,我只想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事后诸葛亮来看,成功者,每个决策都是那么的英明,失败者,每个决策都是那么的愚蠢,难得的成功还都是战术性的,宏观战略上看还是愚蠢失败。

古代史料保存下来的少,现在史料保存多了,我们就会发现,蒋介石其实还是有些能力的,杜聿明、邱清泉、张灵甫、卫立煌等等国军将领其实还是挺能打的,林彪、粟裕都打过败仗。可是孟良崮、辽沈、淮海,国军装备训练不差,至少比解放军要好,不是照样全军覆没吗?我们能因此就说解放军将领都是武曲星下凡,而这些国军将领都是人头猪脑吗?


史书中的段子:赵括父母对赵括的预言,更多的其实是赵王在战败后,自己揽下的责任。战败不怨赵括家人,不对其家属和当初推荐他的人追究责任,纯粹是寡人自己用人失察,现在当务之急是整个赵国团结一心,击退秦军。

7#
匿名用户   | 2018-9-24 00:50:34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王小霾  4级常客 | 2018-9-24 00:50: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将我与某匿名答主的一次辩论进行简要摘录整理,作为回答以飨读者。
赵括就是真真切切的蠢才军事家。
首先整理我们辩论的历程。
匿名答主:秦国强于赵国,赵国不得已采取进攻战略,不是赵括无能,时势也。
我:秦强于赵,但长平之时并不强于赵,巴蜀粮仓说站不住脚。(巴蜀粮仓之说存在争议,时巴蜀人口约80万左右,人口远低于中原地区。即使开发到了三国时期,蜀国人口不过90余万,军队10万。诸葛亮数次北伐仅仅调动几万人就多次因为后勤问题退兵。这已经是开发了400年的巴蜀了。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仍然是以产盐为主。所以认为秦国能够凭借巴蜀作为粮仓一事我认为有待商榷。)
匿名答主:秦虽于彼时不强于赵,然赵也未如你所说之强。
我:秦如真占尽优势,何故用阴谋使赵换将。
匿名答主:秦阴换白起,是视赵括强也。

以上整理完毕。再来总结一下匿名答主认为赵括有能的几个观点,第一,面对白起,敢于出征,取得了一点战果;第二,面对围困,坚守了几天;第三,试图突围而不是投降。

下面就“阴换白起”,进行反驳。为什么一开始秦国主帅不是白起,很简单,白起去打韩国了,一直到长平之战(前260年)前一年,白起都在韩国作战。王龁的战术任务就是夺取孤立的上党,伺机进攻。到白起接任长平之战主帅时,距离白起在韩国的军事任务不过七个多月,时间完全对的上,占领敌方国土不是旗子一插就结束的,这个道理肯定明白。

下面就赵括有能观点一,进行反驳。蠢。“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这是结果,前面说的不准确,这次出征其实一点战果都没有。

下面就赵括有能观点二,进行反驳。不是守得好,是秦国人就是想围死赵军,活活饿死赵军,秦国人非常聪明,知道如何做以取得最大胜利。“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这里提醒一下,秦国人动员青年人不是来杀赵军的,是隔绝赵军救援粮草的。

下面就赵括有能观点三,进行反驳。困兽犹斗,垂死挣扎,不足为勇,无能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②。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嗯,士兵已经饿到互相杀对方吃了,赵括这四十六天,一点办法都没有,轮番冲了四五次没冲破,注意这里秦国人是采取围守战术。这时候的突围是有勇有谋?多么可笑的垂死挣扎,屠宰过牲畜就能体会这种感觉了。

下面就我的观点:“赵国继续坚持下去对赵国有利”进行论述。

首先讲白起为什么要屠杀赵军40万人。以下是白起原话“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④,非尽杀之,恐为乱。”他虚了,赵军40万人投降,如果给他们喘息的机会,等他们吃饱了牢饭,秦军控制不住他们。秦军弱了。这场仗,赵军坚守不出,秦军久攻不下,赵括不主动出击使得军队断粮40多天,而是继续坚守以逸待劳,秦军绝对是弱于赵军,否则不可能连40万降军都畏惧。
第二,长平战结束后,苏代入秦离间了白起,于是有应侯劝秦王同意暂时议和。这个事件说明了两点,第一,秦军确实需要休息;第二,秦国内部包括秦王都不希望已经有功的白起继续扩大功绩。事实上在这之后第二年,白起就被处死了。所以秦国也不是铁板一块,赵国并不是没有外交回旋的余地。
第三,赵国并不是完全没有粮食了。前257年,秦国还在苦苦围攻邯郸,直到前236年赵国才被完全攻破,赵国撑了十几年,你觉得这国力不够在长平再撑半年?

回复的有点慢,希望你能拨冗仔细研读,以上观点大多取自远古历史大佬司马先生之笔,如果有异议,希望能在史学界看到你的著作。谢谢
9#
qlqhai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36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7.3.4补充:赵括的实战确实一无可取之处吗?

写在最前面的话,给喜欢跳跃式阅读的童鞋:

我个人认为赵括无能可能性更大,但是盖棺定论,证据略显不足

我觉得如果真的论猜,大家猜赵括怎么样我都特别乐意看,只要猜的精彩,但是非要打个历史的旗号猜他有没有能力,还是歇歇吧,历史上要是有定论,诸位就不用在这辩论了。不是么?。。。。。

名词解释,无能:没有与其职业或使命相匹配的基本技能。例:步兵排长级委员长名前空格)(2017.3.3.15:30)

(我说的平行宇宙同人文再解释一句,长平之战全程,司马同志已经描述,但是不详细,而一切以此为出发点,推测出来的内容都是平行宇宙同人文。因为你不能自证其百分百正确,只能是可能性。本着尊重历史的角度,由于史料单一且少,我们尽量不推测的话,能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他很可能是个不称职的武将。因为他的仗啊。。。打的没法洗,在整个战役中起的作用啊。。。也没法洗,因为他父母的评价啊。。。还没法洗。)(2017.3.3.16:40)

以下原答案。(增加了2017.3.4补充部分)


看了两天的答案,还是忍不住下场了。。。。。。

前两天是翻案论占上风,现在是反翻案论占上风,双方旁证博引,有的答主甚至开平行宇宙,大胆猜测,更大胆的论证,令人折服。。。。。。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赵括自古就是争议人物,他的争议性在于老天不给他机会证明自己,他到底是个啥水平没人清楚。

但是!!!(此处有重读)如果本着尊重历史客观事实来看,赵括只能是个失败的将领,失败的很彻底。或许换个对手结局能不一样,但是这只能请小说家去想象,我不介意看到赵括吊打王龁、廉颇的同人文,只要你写的精彩~

但是!!!(此处有重读)如果本着把锅甩给赵孝成王,那么也得尊重一个历史事实,就是廉颇坐拥二十万而守成,赵括携四十余万而速败。赵括有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老爹,也正是因为自己本欲速战而速败,退一亿步,赵王瞎指挥逼其出战,赵括不愿速战而不得不从命(喏~这就是开同人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选择听赵王开战就是对战争不负责任(廉颇就选择对战争负责,赵王怎么下令也不开战),自己将锅甩给了领导,这又算什么将领呢,翻案论的各位同仁?

很多答主评价赵括的视野真的很狭窄。

(以上是牢骚。。。。。。)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评价赵括的能力是无从评价的,赵括自己都没有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更不可能有。很多人比较秦赵国力、对战争的重视程度、采取的离间五国的策略,以及选将用人等方面,认为长平之战必败,虽然确实有理有据,我也持相同观点(当然了,个别开平行宇宙的另算)。

但是!!!(此处有重读)我们评价赵括本人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无疑是消极的,是迅速崩溃的。我们退一万步(我也开个平行宇宙。。。),廉颇守成的最终结果是绝粮而败,廉颇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绝对是积极的,是顽强抵抗的。反观赵括的战场价值,将战场形势在尚有僵持之力时迅速领导崩溃,如果尊重历史,那么他的价值就是零,如果允许我给负分那就是个负数。

所以,翻案论的诸位要想清楚一点,一个才华横溢的主将,却执行了一场消极速败的局部战争,是一句对方太强大就可以遮羞的么,战场上的责任谁来付呢?就比如一个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却领导了一个王朝的覆灭(宋徽宗:自从有了知乎,我的棺材板就老动。。。。。。),责任交给谁去付呢?

脱离了自身使命(责任)而评价其能力高低是一种耍流氓,如果我是个搞数学的不会算个一二三,没有学术成果,但是我撕逼能力出众知乎大神(知乎大神:喵喵喵?),我算个什么有能力呢?一个优秀的理论学家和无能将领,并不矛盾,一个比在座的诸位优秀得多的将领,和无能将领,并不矛盾。

崇祯接个烂摊子,尚知罪己自杀,我很佩服。给他翻案的同志们也更多,可是本着尊重历史事实,他自己没有责任要付么?必然有。崇祯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也确实犯了致命的错误。

国家赋予了赵括唯一的使命,而他失败了,论他称职与否,必定是不称职的,如果不称职就是无能的话(比如现在的职场~),那么赵括是无能的,可是我们不是苛责的企业家,我们认可垓下鬼雄,所以仅以胜败论,必然站不住脚。

那么,赵括真的无能吗?我经过翻看课本,文章,能给的答案还是不确定。因为可能性太多了,任谁也无法一一排除。

如果仅从史实出发,

他的不可取之处表现出来了,仅列举几个史实:

1、无论他出于什么考虑,他确实放弃了廉颇经营两年之久的防御阵地。

(你说他看得懂战场形式,分析的清楚敌我水平,你信吗?)

2、无论他是因为盲目自信,仅凭首战胜利,便断言秦军强弩之末、一触即溃,还是他有自己的可信道理,他确实全线出击,追逐战果,进入了敌军包围圈。

(你见过把自己的主力领导敌人包围圈的优秀将领吗?)

3、他指挥军队F2A,杀入丹河河谷,不顾及后路,忘记了兵书上所言的险地,忘记了梯队增援,无论他出于何种原因,何种自信,也无论白起的计策是何等高明,角度何等刁钻,他确实被2.5万+5千的阵容抢占了百里石长城关口,阻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

(你见过40万让三万断了后路的名将吗。。。。。。)

那么赵括确一无可取之处吗?也不尽然,仅列举几个史实:

在丹河河谷内被围困的赵括集团在这四十六天做过些什么呢,

1、他的大军沿丹河而动,虽然断粮但是没有断水,意外地坚持了四十六天

(诸葛亮:马谡你可知罪?)2、他本人也并没有投降,陷入绝境也还在组织战场突围,均失败。

(吕文焕陷入了沉思。)3、最后他也被射死在了突围的冲锋中。

(关羽起身去上了个厕所。)

4、也是在这个时间,赵括领导下的赵军集团对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注:史书记载,秦军亡过半,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时候,此处不是推论,也不是猜测,是很多学者经研究,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得到的共识。如果有谁认为赵括作为主将仅是个吉祥物,杀伤是因为赵军本身勇武果敢的话,我只能说,黑赵括也得按基本法啊。。。。。。)

这样的赵括我们如何评价呢?

想必诸位看官都清楚土木堡之战的始末,应该了解,土木堡之战,其前半场和赵括的前半场何其相似,后半场却大相径庭,同是手握全国最精英部队的主将,一个太监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彻头彻尾I的零分(当然了,前提是没负分~),而反翻案论同仁们,也同时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古来多少将领望风而降,临阵而逃,赵括是零分,他们是几分呢?赵括无能,他们如何处之?

这就是赵括这一类人的魅力之处,他们的复杂成就了他们的争议。

我们知道历史书里描写下的赵括,一个看起来如此弱智、自大、不堪的赵括,我们也知道历史书里描写下的另一个赵括,一个绝境抗争四十六天而死的赵括。。。。。。

这就是赵括这一类人的魅力之处,他们的复杂成就了他们的争议。我不得不再重复一遍。

我推荐文学家去创作作品,但是我不推荐文学家去创作历史。。。

赵括也一样,他确实不该为长平负全部责任,但是自己的责任也是巨大的,无可推卸的。他或许是个人杰,但是上天只给了他一次苛刻的机会证明自己,他也确实没有把握住。我们也给不了他第二次。这就是尊重历史。

他是否无能,我们已无力证明。他的父母曾有过对他的评价,看过点历史的都知道(比如我~),我不再赘述,或可侧面了解一二,但是能得出的结论,也让翻案论者们不免一声叹息。

如果问我如何评价赵括,我觉得纸上谈兵四个字之精确,可见古人概括之功力:既肯定了他学术上的高水平,也点明了他实战(唯一的一次)战术的彻底失败。虽然赵括一辈子没见过纸,虽然后世用这个词来形容无能之辈,但是赵括是否“有能”,赵括本人证明不了,他老妈也不帮他说话,他老爸生前给他的评价也不咋地。。。

其实论战来去,大多数人精确到赵括本人是否无能时,都或多或少的开启了平行宇宙,因为可供我们定论的证据太少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不可避免的落入了主观,所以答主的观点是:谁知道他有没有能力,大概没有吧,我反正站队他爸妈打,他无能的可能性更大,就是站进狼坑我也认了,想掰逻辑的可以掰了~要是想跟我掰事实,不好意思,事实你掰不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