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交易的两大流派,谁更厉害?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时代   2019-8-11 10:11   2539   0

来源:PureDelta
作者:冼尼玛San LeiMa
01

在复杂的金融学模型诞生之前,金融学术界老早已经存在不少关于模型的简单应用,比如说根据利率计算出现值或终值,根据债券的价格求出到期收益率,根据股票的分红求出目前的合理价格等等。
而假如我们跳出学术界,来到实务金融圈,我们会发现,相比起“定价”,市场参与者更关注的是“预测”,也就是是否存在某种模式可以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动。
于是,金融实务界中,其实也存在模型,只不过我们一般不把它称之为模型而已,比如技术分析中的各种指标,成交量与价格的关系,各种有关财务指标的建模,舆情监控等等。
02


行业的变革,需要引导者,虽然我不知道是谁引导怡红院的姑娘从良当技师,但是金融学变革的引导者,一定会有BSM三人。BSM三个人的出现,BSM期权定价模型横空出世与流行,彻底改变了金融界,让金融界从“经验”转变为“数据+模型”。
BSM的出现,也导致现代金融圈里一直有两个假设暗含在建模或者交易的过程中而使用的人却不自知:
1. 任何衍生品价格都可以基于BSM框架及其改良,求出价格——即使这种衍生品流动性很差。
2. 标的价格的趋势,与期权定价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由于deltahedge的原因。
BSM定价模型的出现,使得实务界中的模型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档次,就正如秋名山下坡王的那台长安之星换成了马萨拉蒂。
各种高大上的模型由此(或受此启发)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市场参与者从当初的简单、经验性的技术分析或基本面分析,转变为复杂、保密、大数据性的模型预测。
03
不同的技师有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慧根需要不同的护理,技法的不同,导致流派的产生。正所谓一炕不能容二师。
站在衍生品交易的角度看来,金融交易也同时衍生出两大流派:



   基于价格走势预测的自营预测模式
   基于衍生品复制获取相对价格偏离的做市模式
站在期权做市商,或者说场外期权做市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思维是对立的,泾渭分明的:



自营模式,就是一把梭,押注方向性,靠赌方向赚钱,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规模是自营模式的敌人。

做市模式,就是复制,通过期权定价模型的复制思想,把各种风险暴露控制住,只提供客户需要的payoff结构或者只赚bid-ask,其中bid-ask就是提供这种payoff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智力、风控手段,规模是做市模式的朋友。
从学术角度或者从业务角度看,做市模式更符合卖方业务的发展角度——只收中介费或佣金,其余风险尽可能分散。
然而,由于未来的不可知性和金融系统的易崩溃性,极端风险的存在导致自营模式也很受青睐。毕竟对于很多交易员来说,小赌养家糊口,大赌发家致富。
这两种思维模式,随着衍生品的发展,渐渐被模糊化。
04


理论上说,传统欧式期权的定价,站在概率的角度上看,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风险中性下标的各种可能情况的期望值贴现。
但是,随着客户需求的越来越刁钻,衍生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衍生品的变量从单个标的S,变成了S和波动率vol,再变成它们两者的相关性,或者变成违约概率,或者是一篮子标的的最大或最小值,或者是某两国之间汇率的相对位置……
此时,很多关于复杂衍生品的定价模型,依然是基于BSM范式的。但是,衍生品复杂程度的几何级数上升,使得BSM定价范式受到了质疑。
站在理论框架上看,衍生品合约的变量复杂程度,仅仅只是体现在模型算法精度或者速度的问题上。
但是在现实对冲交易的角度看,由于某些维度上的风险暴露是不可能被对冲的,因此,变量复杂程度带来的,不仅仅是算法的问题,而是整个定价框架有效性的问题了。



基于上述理论上的缺陷,事实上,期权交易员在实际做对冲交易时都是带着某些方向性预期去进行对冲操作的,这个方向性预期,不单单是指标的走势的方向,而是衍生品合约里面涉及到的变量,比如说vol的方向,比如价差期权两个标的之间基差的方向等等,定价范式的缺陷和未来的不可知,使得原本只应该赚bid-ask的期权交易员不得不带上自己的预期来进行操作。
比如,最简单的场外期权对冲,你卖出了一个期权给客户,由于你手上的负gamma是没办法对冲的(除非你转手倒出去),那么,你只能通过对标的走势作出判断来达到控制gamma的目的:假如你觉得后面行情波动会放大,那么你就可以提前over-hedge一下,假如你觉得后面根本没有任何行情,那么你的对冲频率就可以适当放缓。
于是,前面提到的自营模式和做市模式,二者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05
然而,争夺话语权,从来都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自营与做市两者开始水乳交融的时候,此时的市场参与者与模型使用者,又衍生出两种不同的交易哲学观:
   1. 某部分交易员觉得,市场价格是包含了所有信息,要知道模型是否有效,我必须用市场给出的价格套进各个模型去比较最终结果。
比如说,我要挑选合适的模型,去计算隐含波动率,通过比较计算结果来确定模型的合适程度。
这里暗含的假设是:市场一定是正确的,市场反映的预期就是未来正确的预期。比如目前近月ATM期权的IV是25%,RV是25%,那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就觉得,目前RV被低估。
   2. 另一部分交易员则认为,市场,或者说所有的标的变量,都遵循某个(随机)过程而运行的,所有的市场变量,比如说IV,是被这个过程生成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研究或试错,去得出这个正确的过程。比如说隐含波动率的建模与校准的过程,就是寻找这个正确过程的过程。
至于哪一种思维模式比较贴合实际,这就是各自表述的话题了,就好像你问我,咏春和洪拳那个更厉害,我只会回答你,都厉害。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转载为大家传播,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往期热文 |







点“在看”的你最好看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729
帖子:75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