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这个世界除了逻辑推理,经验直觉有没有用?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隐市庐主人   2018-9-24 01:15   12113   7
看到很多中医黑抨击中医的主要论调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先不说中医有没有逻辑结构在其中,就说一个更大的话题,我们人类认知这个世界是不是仅仅有逻辑推理就够了?所有的经验直觉是不是都可以视为“不科学”?
分享到 :
0 人收藏

7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游轻侯  1级新秀 | 2018-9-24 01:15: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当然有用,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不用我去证明了,事实上,人类进化的原始历程靠的只有观察规律和运用规律。
我认为中医觉多数靠观察而来的就医规律或者说继承而来的中医是缺乏深度认知,瓶颈缺乏深的认知,多变的规律下,却得不到更新,如果,缺乏更新,淘汰也是必然的。当然,更新的前提,是严密的逻辑认知。。
总结来说,观察,直觉,推理,是认知的前提,逻辑分析是认知。and。。。
3#
wang111  2级吧友 | 2018-9-24 01:15:33 发帖IP地址来自
经验和直觉当然有用……直觉也是一种经验在潜意识里做出的决定。但只靠经验和直觉是不够的
4#
通吃岛岛主  4级常客 | 2018-9-24 01:15:35 发帖IP地址来自
首先,应题主邀,将另一个题的答案贴过来:
这么多人骂中医,还说年轻人相信中医是“科学教育的失败”,我实在是忍不住说两句了。
“还原论科学的出现代表科学作为系统的一次巨大飞跃,总体上是古代科学无法比拟的。但它只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一种暂时的形态,不可将它神圣化、永恒化。以还原论范式评价中医的科学性,决定它的命运,这本身就是非科学的,不可能得到客观的结论。中医属于复杂性科学的范畴,以复杂性科学为标准,才能够看到中医的科学性。“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第10卷第5期,作者是人大(现在可能在北大)的苗东升先生。原文叫“近代以来中医命运的三个历史必然性”,在这里我粗略地引用一下和本问直接相关的内容。
(苗东升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师大数学系,后进入两弹一星工程。1978年后,任北师大数学系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模糊数学专著,后转而研究工程控制论,由于其研究无所不包,最终转入人大哲学系教授系统论科学哲学。
如果有人认为他的分析也是非科学的,那我只能说你厉害,你是中国的科学大师)

近代以来中医命运的三个历史必然性


1.在工业文明进攻下中医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
4)中医受到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作为中华文明的子系统,中医与中华文明大体同步衰落。俞樾在1879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主张[5],喊出中医走向衰落的第一声。由于中体西用方针还有市场,当时并未引起什么响应。但进入20世纪,否定传统文化成为大潮,中医这个重要子系统也在劫难逃。启蒙思想家严复于1905年指责中医“立根于臆造”[6],启动了连续数十年批判中医的思潮。辛亥革命失败是最后一击,它把中医推向风口浪尖,次年便发生“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7]。紧接着便是五四精英们异口同声的鞑伐,从此否定中医在近半个世纪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5)中医在其科学性上受到冲击。单纯文化批判只能削弱中医的文化基础,还不能危及它的生存。医学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主要靠科学性来取胜。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子系统,西医却是超越了西方古代科学的现代科学的子系统。科学基础的这种历史性差距,使中医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精英从西方请来“赛先生”,必然要从科学性上比较中西医。在喜欢追究所以然的知识分子看来,西医能够说明病因,确定病灶,中医却做不到,两者的高下优劣不言而喻。严复认为,中医的弊端在于对疾病“不能言其所以然者”[6]。陈独秀揭示中医不科学有三大表现“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6]梁漱溟从哲学认识论上指责中医“没有客观的凭准”,“只凭主观的病情观测”[6]。这些秉承西方现代科学而提出的看法确实击中了中医的弊端,至今仍然有一定说服力。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之一的胡适更给出总判决:“西医是科学的……中医不科学。”[8]中医从此戴上了“不科学”的帽子,今天仍然未能彻底摘掉。在科学昌明的新时代,被宣布为不科学就意味着要剥夺其生存权。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进行的这类活动,不仅直接影响患者对两种医学的认识和选择,而且从学理批判转变为社会舆论,进而转变为政府意志,终于演变为前后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7],尽管均未得逞,也足以看出中医处境之危殆了。
……
7)中医不能发展的原因。令否定中医者理直气壮的是,近代以来西医相继经历了化学革命、生理
学革命和基因革命;中医却不同,连它的当代权威都承认“两千多年来只有量变,没有体系变”[9],即没
有质的飞跃。即使在西医的强大冲击下中医一步步走向衰落,并且新中国建立后又搞了很多年中西医结合,中医理论仍然没有发生与时俱进的革新,原因何在?这需要从科学的总体发展来反思。科学作为追求真理、把握客观规律的智力活动以及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不断产生和演化着的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它的第一个形态是古代科学,孕育于原始文明末期,成熟于农业文明时期。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古代科学既有许多差别,又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点,如尚包容于文化母体之中、宇宙观基本是有机论的,方法论基本是整体论的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种文明。一个是古希腊文明,有机论中包含着明显的机械论,整体论中包含着明显的还原论,产生了原子论、公理论、形式逻辑这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关键性基因。一旦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这
种全新的社会条件,这些基因便迅速发育成长,形成科学系统新的历史形态,完成了从古代科学向近现
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形态的科学信奉机械论的宇宙观,奉行还原论的方法论,崇尚以实验拷问自然,用“科学推理方法”[10]建立起一套关于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总体
上远远超越了古代科学。反观中华文明,始终没有形成类似古希腊那样的原子论、公理论和形式逻辑,却在有机论和整体论的方向上日趋完善,达到任何其他文明未曾达到的高度,中医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其典范。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骨子里跟机械论和还原论格格不入,因而单靠自身不仅不能产生出西方那样的科学,无法自主实现向现代科学的转型演化;就是在西方文明打上门来之后,仍然没有像日本那样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改造自己的文化。今天回头看去已很清楚,尊奉机械论和还原论的西方科学为西医的数次革命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武器,却在本质上排斥和否定中医,不可能为中医建立新体系提供帮助,中医也不可能借鉴这种科学来发生革命。当然,现代科学在技术细节上可以给中医提供许多帮助,但只有在中医可以自主发展时才能用得上。
总之,在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之间历史性较量的大背景下,中医在技术、科学、文化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中医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
3.随着文明新转型的到来中医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
对中医复兴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科学的转型演化。欧洲文艺复兴开启了科学系统从其第一个历史形态(古代科学)向第二个历史形态(现代科学)的转型演化,历经大约500年。到20世纪中叶,它的第二个形态已经越过自己的顶峰,开始了向第三个形态(新型科学)演化的历史行程。表1是对现代科学和新型科学形态的比较[14]。
还原论科学的出现代表科学作为系统的一次巨大飞跃,总体上是古代科学无法比拟的。但它只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一种暂时的形态,不可将它神圣化、永恒化。以还原论范式评价中医的科学性,决定它的命运,这本身就是非科学的,不可能得到客观的结论。中医属于复杂性科学的范畴,以复杂性科学为标准,才能够看到中医的科学性。
1)还原论科学的基本概念几乎无一能够融入中医的概念体系。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系统、信息、控制、整体性、涌现性、开放性、非线性、不确定性、复杂性、自组织、他组织、综合集成等,能够相当自然地被中医接受,有助于揭示中医的科学性。例如,被视为带有神秘性的中医基本概念如气、神、阴、阳等,都是人这种活肌体作为系统的整体涌现性,还原到局部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能以复杂性科学的原理给出解释。


2)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还原的、分析的方法被看成唯一可能的科学方法,而”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学总是把复杂事物看作整体来研究“[15],必然被贬斥为不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从方法论上否定了这一谬见,人体是一类开放复杂巨系统,必须把复杂性当成复杂性来处理。从这个角度看,西医也显露出它的不科学一面。


3)还原论科学信奉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视逻辑推理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决定性环节,排斥实践经验于科学知识之外,对于十分倚重实践经验和悟性的中医持否定态度是必然的。复杂性科学回归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第一性观点,重视直觉或悟性,主张采用”经验+直觉+实践检验“的方法[14],在认识论上跟中医有深刻的共鸣。


4)还原论科学遵循机械论宇宙观,以机器模型理解人体,完全从物质运动的观点解释病因、说明病机和施行治疗。复杂性科学回归有机论宇宙观,把人体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摒弃人体的机器模型,在宇宙观和人体观上跟中医有共通之处。
以还原论科学为参照系,中医的确不是科学,而是糟粕。以复杂性科学为参照系,中医对于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病因、病机的理论阐释上有许多超越西医的科学性。治病作为一种过程系统,是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统一,医生是他组织者,患者是被组织者,但患者的身体又在作自组织运动。如何处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中西医形成两种相反的医疗思想和模式,即他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的两种不同模式。用陆广莘的话说,”西医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中医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6]。人体是高度发达的自组织系统,具有自镇定、自调整、自学习、自修复、自复制、自生长、自适应等能力,即自愈能力。中医立足于调动和促进人体自组织功能来治病,他组织居辅助地位;西医治病以他组织为主导,力求以外在的强制方式消灭病毒、切除患病器官,自组织居辅助地位。两种模式各有千秋,不能以其中一个取代另一个,这一点必将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最新的证据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近日发布文件,用方舟子的译法,它承认中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7]。美国精英公开承认中医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至少表明他们不愿意跟当前极力否定中医理论、力图取消中医实践体系的中国人相呼应,不知这些人对此有何感想。
技术观的变革也给中医复兴创造了条件。一是西医依赖于机械、化工等硬技术,不仅价格昂贵使其日益成为富人的专用品,而且副作用严重,使人类面临越来越大的药物病威胁;相比之下,中医技术在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优点越来越明显。二是只承认硬技术的技术观开始受到质疑,软技术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也不能例外,随着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过渡,西医也开始讲究软技术。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就是软技术,目前的西医难以与它匹敌。


4.中医复兴的曲折性
…………
中医复兴之艰难也有自身的原因。笼统地说中医就是复杂性科学似乎不够准确,中医是古代科学,复杂性研究开创的是超越还原论的新型科学,两者尚有重要区别。笔者认为,中医属于古代科学,但具有复杂性科学的诸多品格,经过创造性转换才能成为复杂性科学的一个分支。不可否认,中医自身从理论到方法都有一些显然不科学的东西。例如,中医缺乏西医那种严格的从业考核制度,故”人丁兴旺,但不少-假和尚.充数“[21]。祝世讷总结中医最近20多年的发展时指出:”几乎在所有的基本理论问题上,研究的进展都面临着深刻的困难。“[8]并且列举出六大问题。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尽管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却往往包裹着某些神秘性,离科学概念还有相当距离。例如,要使”气“、”神“、”阴“、”阳“等转化为科学概念,目前的条件还不成熟,尚须艰苦探索。说中医已经是复杂性科学,甚至是更高的科学,不利于中医的复兴。复杂性科学刚刚兴起,目前的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充当中医复兴的科学向导。以系统科学为例,真正发展起来的是线性理论和硬系统方法论,尚不属于复杂性科学。混沌、分形也不是典型的复杂性,应属于简单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交叉地带。这些新学科能够直接应用于中医的内容不多,无法满足中医现代化的需要。钱学森寄以厚望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也大体如此。祝世讷的中医系统论研究是有成就的,但由于没有应用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钱翁批评他”认识似尚未-现代化.“[22]。究其原因,如陈信所说,”用处理复杂巨系统的理论来研究人体科学有不得其门的难处“[23],钱学森对此也表示理解。如果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没有新的进展,还是目前这些内容,对于中医科学化很难有多少具体帮助。复杂性科学的其他流派,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情况也如此。
再回到历史大背景看,文明转型,科学转型,中国文化复兴,都是充满曲折的漫长过程。作为子系统的中医复兴也是漫长曲折的过程。可以预料,中医近期难以取得理论突破,否定之声今后还可能响起。目前的争论标志着中医复兴第三波的开始,在这一波中应力求做到把两个矛盾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中医复兴不能离开它的文化土壤,必须按照中医自身的特质来行事。拿”气“这个概念来说,不回归中医经典而脱离中医的行医经验,径直以现代科学来阐释,只能说到气是一种物质而已,依然在机械唯物论的窠臼中,丢掉中医医理之精华。另一方面,复兴意味着新生,中医需要从理论上更新换代。例如,不能完全按照《黄帝内经》那样谈论”气“,要给”气“以全新的解释,或者用一个概念体系把中医讲的”气“完整地表述出来。这有待于大力发展复杂性科学,中医复兴须同复杂性科学携手并进,相互促进。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据笔者估计,大约要到21世纪末中医复兴才能成为定局。
(引用文献略)

原文除了从科学这一方面分析以外,还更多的从历史大背景和人类文明演进的总过程角度(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进行了分析,分析之严谨,视野之开阔不是一般学者所能及的。
希望有兴趣的哥们儿看一下原文:
近代以来中医命运的三个历史必然性

最后再说一下与本题直接相关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5#
彭磊  3级会员 | 2018-9-24 01:15:36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谢邀请。
这种问题…直觉和经验当然有价值。很多理论就是直觉和经验积累而来。
比如金融市场中技术分析的祖宗道氏理论,其实就是经验积累得出的结论。尽管它经常被人诟病各种不完善和错误,直到现在依旧不妨碍大把的技术分析交易员从市场中获利。
但是直觉和经验也有不准的时候。比如人们一般认为投机期货外汇是零和游戏,没有正向价值,就是赌博。
但其实不是这样。假设我是一个农民,今年小麦还有几个月收成了,现在小麦价格还可以,但我非常担心过几个月小麦大量收获,价格下跌,卖的很便宜我就无利可图了。怎么办?
这时候我就应该到小麦期货市场上做空小麦。如果到时候小麦跌了,那我从期货市场中的获利就会弥补现货小麦的损失;如果小麦涨了,我从现货小麦的获利就会弥补期货的损失。本质上,从我进入市场建立头寸的那一刻起,我的风险就已经锁定了。
这就是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散风险。市场将风险转移到了愿意承受风险的投机者的身上,这是有正向价值的。这对于小麦农民来说,就相当于保险。
扯远了,就这个问题来说,直觉和经验当然有价值,但是也要学会注意分辨。
6#
刘忠  4级常客 | 2018-9-24 01:15:38 发帖IP地址来自
经验和直觉,尤其是经验是知识的基础,可以说知识是经过归纳、总结、验证的经验。直觉的重要性远不如经验,但对人类的生存也是有意义的,比如某人突然面临一个从未见过的怪物,那么他的反应应该出于直觉,毕竟凭直觉反应比傻在原地要好点。

人类对自然界的很多现象,最初也只能凭经验和直觉判断,比如打雷,有人觉得是雷公电母搞事,有人觉得是雷兽吼叫,但后世证明,这些猜想是错的。科学家在研究未知领域时,也会借助经验和直觉,比如著名的“枣糕”原子核模型,后面证明是错的。

经验和直觉必须经过验证才能上升为知识,才能被认可。中医没有经过科学验证,比如说那些秘方、验方,没有经过大样本随机测试,一个正常的现代人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健康交给这样充满想象和臆测的知识的,如果能称为知识的话。

只问一句,如果你患上急性阑尾炎,你是把小命交给中医,还是去西医院把阑尾切了。
7#
噬幽囚  2级吧友 | 2018-9-24 01:15:39 发帖IP地址来自
逻辑的基础就是经验
8#
肖磊  4级常客 | 2018-9-24 01:15:41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切题,楼主的两个问题第一个,肯定是不够的,几个前面的答案都说了。第二个,是都可以视为不科学,但是不是现象不科学而是内在逻辑和方法不科学。
其实很简单从科学这个系统来说,是个外来的系统,定义是别人定义的,方法论也是别人的规则,是一个成体系的东西。
别人的体系,想进去也行想不进去也行。想进去但是对规则不满意,或者按照别人的规则来改,或者让别人修改规则。
在体操锦标赛里加入足球项目总是不容易被认可的,是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