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展现的人文关怀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小橙同学好   2021-5-21 21:58   7830   0
文字传播有一定的恒常状态,可对受众的心理产生持续性影响,因此在新冠肺炎期间的新闻报道应当尤其注意新闻的语言,避免给受众带来二次伤害,尽量给受众营造积极的氛围,减轻疫情给受众带来的恐慌感。
在此次新冠肺炎期间我国的部分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在报道中体现了人文关怀,用词恰当,既能体现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做出的努力,也能给受众传递积极的信息,形成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肺炎的局面。


一、遣词造句方面采取模糊化处理方式:
1.用“医学观察”代替“隔离”
202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文章《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来自疫情防控一线的报道)》——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全力投入防疫救治
报道内容截取“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1月24日24时,29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287例,其中重症237例,死亡41例,已治愈出院38例。2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1965例。目前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197人,已解除医学观察1230人,尚有13967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这里用“医学观察”一词代替有些新闻报道中的“隔离”,“隔离”一词在汉典中的解释为“断绝接触,断绝往来”,有一种情感上的疏远感,而“医学观察”既巧妙地表达了这个意思,同时也不会在情绪上给公众带来疏离感和压迫感。
2.在报道当事人时采用化名,在媒体报道后减轻对当事人带来的影响
例如《中国新闻周刊》和《南风窗》等媒体在报道新冠肺炎患者时,大多采用化名。
“患有新冠病毒肺炎的王玉芬(化名)从看病到住院前后花了五天。”  —— 《从确诊到住院,武汉重症患者的生死时速》中国新闻周刊  2月9日
二、利用隐喻修辞: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时说“病毒没有了‘援兵’,我们强大了,它(病毒)就等着被‘围歼’吧”
“围歼”既有通过药品和免疫制剂杀灭病毒的隐喻指涉,又有对科学共同体的群体指涉。
“围歼”一词运用隐喻的手法,在体现了与病毒的战斗的同时还含有一定的幽默感,通过媒体的报道以一种较为轻松的语气向受众传递了正能量。同时也生动的体现了科学家们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努力和必胜的决心。
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将新冠病毒形容 为“很妖的病毒”。
“妖”字既能通过隐喻来指涉 新冠病毒的邪恶,还生动描摹了新冠病毒在流行病学上诸多规律不明、变化很多的状态,这样的 话语表达迅速取得了互联网空间的“刷屏”效果。
在接受同一媒体采访时,他还提到,中国上海的 防控属于“少林派”而新加坡则属于“武当派”, 这一话语修辞则通过少林派的“刚”与武当派的 “柔”来类比了两种抗击疫情的公共选择:强化外部防护还是着重内化管理。这些词语的运用生动地传达了新闻信息,同时还不会给受众带来恐慌感。


3.“阻击战”
“汉典”中的解释:防御战斗的一种。目的是阻止敌人的增援或逃跑,以保障主力歼灭敌人;或阻止敌人进攻,掩护主力展开或转移。
这一词语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信心和决心,让人民群众体会到了国家坚定战胜病毒的决心。有利于在疫情带来的社会恐慌之下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4.“为热干面加油”,美食式加油体体现温情
在全国为武汉加油时,除了有“武汉加油”这样的口号,同时也有网友用“全国美食”为生病的武汉热干面加油。新华社也及时转发了这则漫画并配文,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这样的漫画和加油标语,不仅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还能感受到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团结力量。
在灾难性发生后,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对社会公众有重大的影响,正确恰当的表述能够让受众感受到国家坚定抗击疫情的决心,还能减轻疫情带来的恐慌感,给受众传递积极的信号,有利于减轻疫情带来的心理伤害,凝聚人心抗击疫情。


参考资料: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言语行为分析》刘秀梅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 刘静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46
帖子:1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