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平安:如何成为世界级综合金融集团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泽平宏观   2019-6-6 07:38   2074   0


文 :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曹志楠




导读


平安成立至今30年,从一家地方性保险公司成为世界级金融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29位,市值跻身A股前5,背后有何成功基因与发展逻辑?

摘要


平安发展三十年,从地方性保险公司成长为全国性综合金融集团,目前向国际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迈进。平安1988年诞生于深圳,是中国内地最早一批现代保险公司。1998-2002年专注保险,开创外商战略、代理人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等诸多制度先河;2003-2011年打造综合金融集团,形成保险、银行、资管三驾马车;2012年至今,科技赋能、打造生态,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应用于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场景。

经过多年发展,平安已经成为体量庞大、经营稳健、业务多元的龙头企业。体量上,总资产达7.1万亿,营业收入达9768亿,净利润1204亿,以1.4万亿市值跻身A股前5名,在2018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9位。稳健性上,2003-2018年平安资产和营收增速分别保持28%、19%的年化增速,净利润率2009年以来保持在10%-12%的稳定区间。分业务板块来看,保险仍是平安核心业务,贡献79%的营业收入和57%的净利润;银行是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贡献者,占比近五成;资产管理板块定位轻资产投资服务平台,营收贡献在6%左右;科技板块近三年盈利,营收和利润分别贡献3%和12%。

平安稳健发展30年呈现“纵向四维度,横向三赋能”矩阵式发展逻辑。纵向上,抓住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渠道、聚焦客户需求、完善经营管理四大模块,深耕保险业,培育金融服务基因。1)产品上力推保障型产品。长期保障型产品在新业务价值占比68%,新业务价值率高达94.6%,量价齐升。2)渠道上积极培育代理人队伍。2018年代理人规模141万,贡献85%保费,人均产能9453元,远高于其他上市险企。3)客户上聚焦个人业务价值。2018年个人客户数量已达1.84亿,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占归母营运利润86.8%,个人业务成为平安价值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4管理上审慎高效。管控模式实行“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运营模式由全国后援中心集中管理,实现后台流水线作业,投资管理建立“251风控体系”,强化风险管控。

横向上,综合金融、金融科技、生态场景依托保险根基,在产品、渠道、客户、管理四个维度上层层赋能,不仅实现自身提质降费增效,而且向全行业开放输出技术。1)牌照赋能。平安旗下泛金融公司35家,牌照16种,形成强大的业务协同,产品上以统一的品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渠道上深挖交叉销售价值,客户上最大限度增加粘性,管理上金融一账通实现集团各子公司的账户互通。2)科技赋能。平安早在2008年开始探索科技业务,十年间投入500亿,掌握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对现有金融产品、渠道、服务和运营模式进行深刻变革,孵化出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独角兽企业,实现盈利或分拆上市。3)生态赋能。平安多元化触角延伸至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一方面看似不相关五大生态都能切入金融服务需求,为平安核心金融业务导流,另一方面平安打造开放市场,将技术、资源、客户、品牌向行业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开放,但在此过程中,平安收集海量健康医疗数据、打造诊所运营及认证标准,稀缺资源和优势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平安稳中求胜30年,成功是内外多重因素叠加结果。外部优势包括作为第一批现代保险公司的先发优势,以及获批综合金融牌照的历史机遇。内部优势包括创新、开放、执行三大基因。内外部优势合力赋予其强大的竞争能力、稳健的运营能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风险提示:本报告基于年报等公开数据,可能存在数据获取不全面潜在风险,本报告不构成投资建议。

目录

1  平安概览
1.1   发展轨迹:专注保险、综合金融、科技赋能
1.2   业务现状:体量庞大、经营稳健、业务多元
2   纵向四维度,培育金融服务基因
2.1   总体发展矩阵
2.2   金融服务基因:产品、渠道、客户、管理
2.2.1   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长期保障型产品供给
2.2.2   渠道:注重培育高质量的代理人渠道
2.2.3   客户:聚焦个人客户价值
2.2.4   管理:集中管理,降低运营和风控成本
3   横向三赋能:金融为本、科技为术、生态为道
3.1   牌照赋能,综合金融协同发展
3.1.1   布局:最完整的金融牌照版图
3.1.2   成效:最大化发挥协同作用
3.2   科技赋能,助推四大模块升级
3.2.1   布局:四项核心技术对接四大模块
3.2.2   成效:收益变现,商业模式孵化成功
3.3   生态赋能,挖潜万亿市场
3.3.1   布局:打造产品与服务闭环
3.3.2   成效:客户+协同+开放
4      平安优势与基因


正文

1  平安概览
1.1   发展轨迹:专注保险、综合金融、科技赋能
专注保险(1988-2002):平安保险于1988年在深圳蛇口成立,最初由工商银行、招商局出资,主营财产险,1994年开设寿险业务并拓展全国。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批现代保险企业,平安开创诸多制度先河:一是首次引进寿险代理人制度的中资险企。此前保险营销以直销为主,以企业为销售对象,平安将代理人制度发扬光大,以个人为寿险销售对象,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发营销人员活力。二是首家引入外资的保险公司,平安先后引进摩根斯坦利、高盛、汇丰入股,平安与汇丰的合作不仅获得6亿美元资金支持,并获得核保核赔、稽核体系、后援中心等诸多综合金控经验。三是首创员工集体持股的金融企业。90年代初,平安作为深圳特区员工持股的试点单位之一,推出员工受益所有权计划,共1.9万名员工参与,2010年陆续兑现,让员工分享公司发展成果。早期平安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5至1999年间市场利率较高,1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0%,寿险公司普遍推出高预定利率保单,但此后利率下行,保监会规定寿险公司不可以提供定价利率高于2.5%的产品。受赔本保单影响,平安负债成本6.5%,对其日后上市和估值均有影响。

综合金融(2003-2011):1993年平安开始谋划综合金融发展之路,直到2003年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三大金融控股企业之一。同年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正式进军银行业;2004年开展养老险、健康险、保险资管业务,并登陆港股,2007年在A股上市,2011年控股深圳发展银行,统一整合为平安银行,形成保险、银行、资管三驾马车并进格局。在此期间平安海外投资,赶上次贷危机,亏损200亿元,投资缩水90%以上,经过这次教训,平安更加谨慎控制风险、理性制定扩张战略。

科技赋能(2012年至今):2012年平安抢占“互联网+金融”战略机遇,相继推出陆金所、平安好车、平安好房、平安好医生等产品服务。2016年来,平安的科技之路更加清晰,定位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聚焦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两大领域,重点布局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应用于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陆续孵化出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及平安医保科技等独角兽。



1.2   业务现状:体量庞大、经营稳健、业务多元
平安发展模式呈现体量庞大、经营稳健、业务多元特点。分业务板块来看,平安核心业务仍是保险,2018年保险合计贡献79%的营业收入和57%的净利润。平安银行在资产和负债贡献近50%,但盈利功效少,资产管理板块定位轻资产投资服务平台,营收贡献在6%左右。科技板块近三年盈利,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体量庞大。2003-2018年的15年间,平安集团总资产从1800亿增至7.1万亿,年均复合增速达28%。截至2018年,平安总资产7.1万亿,总负债6.5万亿,资产负债率91.5%。以1.4万亿市值跻身A股前5名,在2018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9位,拥有超过180万名员工和1.84亿个人客户。




经营稳健。一方面,平安常年保持稳定盈利。2003-2018年平安集团营业收入从701亿增至9768亿,年均增长19%,净利润从21亿增至1204亿,增速31%,净利润率从3%稳步增至12%,除2008年次贷危机和投资富通时间影响,其他年份净利润波动不大。另一方面,行业普遍下滑时平安依然逆势增长。2018年金融去杠杆、保险业延续整顿态势,寿险行业收入增速-3.14%,平安原保费收入7191亿元,同比上涨18.9%。平安人寿和产险保费分别为4468亿和2474亿元,市占率为22%和23%,稳居行业第二。




业务多元。作为三大金融控股试点之一,平安集团较早确立了保险、银行、资管三驾马车的综合金融发展模式,旗下金融类公司35家,牌照16种。保险业务条线包括产险、寿险、香港保险等多条支线;银行业务由平安银行经营,资管业务上集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基金于一体,构成平安投资平台。三条业务线共享渠道、品牌、后台运营系统,以交叉销售为抓手,发挥集团整体协同优势。金融之外,平安还涉足不动产、互联网、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跨界广泛。组织方式上,平安的多元业务采用自建或绝对控股的方式。




保险业务是收入与利润的第一大来源。平均贡献90%营业收入份额和56%的净利润份额,但2011年后营收和利润占比逐渐下降,截至2018年保险贡献营业收入占比79%,净利润占比57%。
银行业务是资产与负债的扩张基础。2018年银行业务贡献47%资产份额和49%负债份额,但盈利贡献度逐年缩小,从2014年41%缩水至2018年20%。
资产管理业务表内贡献不大。资管业务属轻资产,近三年资产与负债贡献9%和8%,收入和利润贡献平均6%和13%,虽然体现在报表上贡献不大,但汇聚庞大表外资源,截至2018年,平安信托和平安资管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5341亿和2.9万亿。
科技业务有望成为资产回报增长点。平安科技业务的资产规模仅占2%,但贡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比3%和12%。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汇集陆金所、平安好医生、汽车之家、金融一账通等独角兽,盈利模式逐渐成熟,占比显著提升。






2   纵向四维度,培育金融服务基因
2.1   总体发展矩阵

平安稳健发展30年呈现出“纵向四维度,横向三赋能”发展矩阵逻辑。纵向上,平安紧紧抓住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渠道、聚焦客户需求、完善经营管理四大模块,深耕保险业,培育出金融服务基因。横向上,综合金融、金融科技、生态场景依托保险根基,在产品、渠道、客户、管理四个维度上不断赋能,不仅实现自身提质降费增效,而且开放技术输出,开辟新增长点。




2.2   金融服务基因:产品、渠道、客户、管理

平安紧紧抓住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渠道、聚焦客户需求、完善经营管理四大维度,深耕保险业,走出了稳健发展30年。产品上力推保障型产品。长期保障型产品在新业务价值占比68%,新业务价值率高达94.6%,量价齐升。渠道上积极培育代理人队伍。2018年中期代理人规模141万,贡献85%保费,人均产能9453元,远高于其他上市险企。客户上聚焦个人业务价值。2018年中期个人客户数量已达1.84亿,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占归母营运利润86.8%,个人业务成为平安价值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管理上审慎高效。管控模式实行“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运营模式由全国后援中心集中管理,实现后台流水线作业,投资管理建立“251风控体系” ,强化风险管控。

2.2.1   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长期保障型产品供给

一是产品以保障型为主,结构均衡合理。早在2004年平安调整寿险业务发展思路,不以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为导向,而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内含价值为目标,大力发展盈利能力强、期缴比例高的个人寿险产品。从保费来看,代表保障型业务的原保费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从2013年66%增长至2018年80%,增长14个百分点,同期代表万能险等储蓄型业务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则下降13个百分点。从险种来看,分红险、传统险、万能险各占36%、18%、19%,险种较为均衡,能够对冲监管政策或市场需求对各类型险种的影响,保证经营稳健性。




二是平安主推长期保障产品,量价齐高。新业务价值是寿险公司当年新业务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折现利润,新业务价值率等于新业务价值除以首年保费,越高则易位利润率越高。从量上看,平安2015-2018长期保障型产品新业务价值在寿险中平均占比70%,高于其他产品占比;从价上看,长期保障型产品新业务价值率高不断提升,从2016年82.9%增至2018年94.6%,明显优于储蓄型产品。





2.2.2   渠道:注重培育高质量的代理人渠道

一是优化渠道,扩大代理人规模。平安作为最早引进代理人制度的中资保险公司之一,依靠人海战术占领市场,代理人规模从2005年20万人增长至2018年141.7万人,年均增速16%。渠道结构上,平安在2003-2004年渠道结构转型,主动收缩低价值率的银保趸交业务,降低银保渠道占比。截至2018年,平安代理人、银保、电销及互联网渠道分别占比 85%、2.7%、8.6%,在四大上市险企中代理人渠道占比较高。




二是提升代理人人均产能。平安在扩大队伍同时,着力提高人均产能,每月贡献首年保费收入从2003年3039元升至2017年8373元,年均增幅8%。截至2018年6月,平安代理人人均产能9453元,远高于国寿、太保和新华人均产能。




2.2.3   客户:聚焦个人客户价值

2012年平安提出要做“个人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14年升级为“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全面聚焦个人客户价值。客户规模上快速增长。平安寿险主业客户数量从2003年的2688万增至2018年9594万人,年均增速9%。集团个人客户数量从2013年7903万增至2018年1.84亿。客均产能稳步提高,客均利润从2014年276元增至2018年531元,客均单数从1.93个升至2.53个。业务价值上,个人业务价值快速提升。2014-2017年,个人业务净利润从246.4亿增至589.75亿,在集团归母净利润占比从63%增至66%,2018年平安仅披露的营运利润口径的个人业务,占比高达86.8%,可见个人业务成为平安价值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






2.2.4   管理:集中管理,降低运营和风控成本

平安体量庞大、分支众多,但依然能保持各项业务高效协同、集团整体快速发展,离不开背后的合理管控模式、高效运营流程和审慎投资管理。

一是管控模式实行“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集团不经营任何具体业务,仅对各金融子公司高比例控股,行使监督职责。各级子公司以独立法人的身份经营不同金融业务,分别接受其业务对应监管部门的监管,彼此之间设有严格的防火墙。

二是运营流程,实现集中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平安投资数十亿元建成全国后援中心于2006年投入使用。平安旗下的寿险公司、产险公司、银行、证券及资产管理等的信息录入、财务、核保、理赔等后援工作将全部整合到该中心,实现流水线作业,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化分工和最大的规模效应。

三是投资管理,建立“251风控体系” 。“2”是指双重管控,集团与专业公司双重稽核、审计、内控管理。“5”是指五大风险管理支柱,包括信息安全管理支柱、资产质量管理支柱、流动性风险管理支柱、合规操作风险管理支柱、品牌声誉管理支柱,通过这五大支柱从上到下、端对端联控风险。“1”是指严格的防火墙,不同专业子公司之间建立防火墙,强化风险管控。平安投资风格偏谨慎,2018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固定收益类占比70%以上,年化净投资收益4.2%。

3   横向三赋能:金融为本、科技为术、生态为道

平安业务扩展可简单概括为“金融为本,科技为术,生态为道”。金融服务是立足之本,科技依托金融场景需要搭建,同时金融服务经验反哺科技转化价值,最终向金融科技转型。这套打法成熟后再向全行业复制推广,重塑行业生态,达到共赢局面。

3.1   牌照赋能,综合金融协同发展
3.1.1   布局:最完整的金融牌照版图
平安是拥有全业务牌照的金融集团,据不完全统计,旗下泛金融公司35家,牌照16种。保险牌照旗下公司有6家,包括产险、寿险、香港保险等多条支线;银行牌照下仅平安银行,资管业务品类丰富,集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基金于一体。此外还涉及租赁、征信、小贷、支付等牌照,填充金融产品版图,丰富的投资形态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投资需求,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3.1.2   成效:最大化发挥协同作用
平安的综合金融不是简单堆积牌照或关联交易,而是聚焦业务层面“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寻求最大化协同发展机会,真正形成综合金融的市场竞争力。

产品协同:多元化产品,一站式服务。平安以统一的品牌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应用场景包括销售保险、推销信用卡、企业年金管理、信托财富管理、证券开户、银行存贷款等业务。例如保险与银行合作推出“保证保险+银行贷款”服务,对于没有合格抵押品的个人及小微企业,平安产险审核客户资料,并做信用担保,帮助他们获取无抵押贷款。此外,保险产品附加理财属性、健康医疗等服务,或银行理财产品附加保险等,均可提升产品关联度和附加值。

渠道协同:深挖交叉销售价值。无处不在的代理人成为平安内部各产品和服务共享的渠道资源,客户通过代理人购买了一份平安的保险,代理人还会为客户推介车险、信用卡等。以保险业务为例,通过代理人渠道带动平安产险新增保费数额从2009年56.35亿元增长至2018年414亿元,年均增长25%,占产险收入比重维持在14%-16%区间。

客户协同:增加客户粘性。随着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从2015年至2018年,集团个人客户中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的客户数量从2078万人增至6364万人,在整体客户中占比从19%提升11个百分点至34%。随着客户拥有越来越多平安产品时,客户潜在的转移成本不断提高。

管理协同:金融一账通,管理模式变现。平安“金融壹账通”原本是集团旗下综合资产账户管理平台账户,实现集团各子公司的账户互通,以节省集团IT后台建设、市场开拓及劳动力成本。金融壹账通把平安多年积累的技术整合成方案,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估值75亿美元的独角兽。截至2018年末,金融壹账通已为3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3.2   科技赋能,助推四大模块升级
3.2.1   布局:四项核心技术对接四大模块
布局早,时间与人力投入大。2008年平安开始探索科技业务,2012尝试移动展业销售模式(MIT),实现现代科技和保险销售结合,近十年来平安累积投入科研500亿,创立了10多家科技公司,25个科技研发实验室,和六大科技创新研究院,拥有24000多名研发人员。平安表示未来十年,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科研,以巩固平安在金融服务行业的领导地位。

四项核心技术对接四大模块。平安将“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四大核心技术,对现有金融产品、渠道、服务和运营模式进行深刻变革,降本增效,强化风控,优化体验,提升核心金融业务竞争力。




1)产品创新:在保险方面,通过智能保险定制服务,投保人只需回答系统提示的问题,就可获得系统生成的保险配置方案,涵盖保险产品、产品保额、保险年限、年缴保费等相关内容。投资方面,平安银行推出了“平安智投”,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选取BL模型和量化资产配置方法,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制定个性化投资方案。医疗方面,平安好医生重点打造“AI医生”,自主研发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集合数亿条在线诊疗及健康咨询数据,可用于在线医疗的预诊分诊、问诊环节,未来将推出“智能家庭医生”。金融壹账通在京召开“智能保险云”产品发布会,首次推出“智能认证”、“智能闪赔”两大产品,面向全行业开放。




2)渠道升级:平安将AI技术应用到代理人渠道维护和升级上。在甄选面试中,平安人寿的AI技术对13个月留存人员的识别率达95%,为该公司节约财务成本约6.3亿元。在培训场景中,AI培训系统借助直播+远程视频技术,已实现91%的制式培训线上化,代理人平均绩优养成时间预计将从36个月缩短至15个月,绩优人群规模预计将从38.3万扩大到45.9万。在队伍管理中,AI助理实现了智能任务配置和在线销售协助,解决代理人实时管理难的痛点。在销售模式中,平安SAT系统将社交因素注入APP,筛选出高质量线索,帮助代理人实现实时连接、高频互动和精准营销,2018年SAT系统已触达人数2.2亿人次,互动次数13亿次,配送线索10.8亿条。

3)客户经营:大数据挖掘海量客户资源,精准定位高端客户需求。平安大数据对客户进行360度画像,挖掘客户的年龄、收入、行为等因素,再通过丰富的产品、服务传导至不同的客户,提高了客户群的忠诚度,并带来高黏性。例如,2017、2018年年报显示平安七成客户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平均年龄不到38岁,中产及以上客户近1.3亿人,占比72%,并进一步发行财富等级越高、年资越高的客户倾向于拥有越多合同数,高净值客户人均合同数约11个,5年资及以上客户平均拥有2.69个合同,由此指导营销策略偏向开发高端客户及老客户的新需求。

4)管理与风控:智能认知降低投保保费流失。智能认证极速承保,通过人脸识别和声纹认证技术为客户建立档案,把投保时间从平均15小时缩短到30分钟,退保率降低到1%,降低保费流失。智能认知极大提高理赔效率,传统车险理赔涉及查勘、定损、核赔、复堪、收单等流程,单个案件平均产生5.18个人工作业流程,需要与客户反复沟通8次左右。智能理赔模式下,客户只要上传拍摄需定损的车辆损失照片,系统就能快速高效的自动判断识别车辆损失部位、损失配件及损失程度轻重,从而自动带出定损项目。目前已在334个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分批试点,10分钟内案件处理率93%。人工智能节省运营人力,AI客服覆盖客户服务90%的环节,智能客服问题解决率高达95%。大数据和区块链广泛应用于风控,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已累计对超过8亿笔金融交易进行实时风险决策,直接和间接为用户减少了约65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维护了用户的权益。

3.2.2   成效:收益变现,商业模式孵化成功
一是技术成果丰硕,平安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掌控,已掌握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四大核心技术,截至2018年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9021项,短短半年时间增长翻倍。二是收益变现。平安的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业务连续三年实现盈利,2017年盈利近150亿,在集团利润中占比高达12%。三是成功孵化独角兽企业。如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平台,且已对外输出核心技术服务。




3.3   生态赋能,挖潜万亿市场
3.3.1   布局:打造产品与服务闭环

平安选择进入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市场空间550万亿。根据平安公告,五大生态圈市场规模约60-100万亿美元。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也指出,生态圈2022年潜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50万亿元,其中金融生态和医疗健康生态圈分别占比50%、25%。




平安生态战略结合自身主业需要和对外技术输出,遵从四阶段五原则。四阶段是指生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孵化规律,一建平台,二聚流量,三提收入,四盈利。五原则是筛选原则,一是流量入口,要和消费者刚需紧密相连;二是规模足够大;三是门槛要高,具备技术含量;四是能转化价值,独立估值或收益变现;五是可复制到其他区域甚至海外。

1)金融生态圈:金融科技先行者
平安金融生态圈与传统保险、银行、资管核心金融圈不同,注重发挥金融科技优势。陆金所是核心企业,2012年上线,早期提供P2P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2016年底剥离,全面布局财富管理,截至2018年底注册人数超过4000万。平安普惠是平安旗下消费金融机构,形成的小额贷款为陆金所提供基础资产,打包成资产证券化供投资。重金所与前交所为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提供非标资产交易和流转的平台。金融一账通基于B端企业实际应用场景而提供“一站式低成本解决方案”,把平安的科技能力输出给合作伙伴,例如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加马”全套智能贷款解决方案。壹钱包一方面服务于集团各类支付场景,另一方面拓展外部业务,与消费场景、金融场景、商业地产深度结合,提供金融、生活、积分三方面服务,已经成为国内第三大支付公司。




2)医疗健康生态圈:向全产业链开放
打造“健康管理→疾病咨询→线下诊疗→费用支付”产业链,潜在市场规模1.6万亿美元。需求端:平安好医生,定位为线上O2O移动健康医疗服务平台,从健康管理入手,通过高频次低收益健康业务带动低频次高收益的医疗业务,集合5000名医生资源,打通分诊转诊、线下首诊及复诊随访服务,变现模式包括内容消费、医疗服务收费、医药电商等,截至2018年中期,注册用户2.28亿,累计咨询量超3亿人次,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供给端:万家医疗,依靠线上流量资源,打造诊所运营及认证标准,已吸引线下6.3万诊所入驻。支付端:平安医保科技协助政府、保险公司管好资金,降低医疗开支浪费,旗下的城市一账通APP实现社保账户缴费、支付、提取一条龙服务,已在200多个城市上线,例如平安携手上海市卫计委推出“新商保”平台,实现“医保+商保+自费”的一键支付功能。反哺保险,例如平安重疾险附加“就医360”服务,利用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引流客户购买保险。平安一手管健康,一手管钱,构建出一个贯穿用户就医前后、涵盖政府、医院、医生、药店、保险各方主体的健康产业链。




3)汽车生态圈:汽车与金融深度结合,看车、买车、用车、卖车一站式服务。看车:汽车之家为核心平台。定位汽车互联网服务平台,2013年在美国纽易所上市,2017年被平安收购,提供车媒体、车电商、车金融、车生活等全方位的车服务,聚集了3000万日活用户,并实现盈利,其开发的AR网上车展、VR看车最大化契合看车需求。买车:平安银行、平安融资租赁开发汽车金融需求。平安银行通过汽车之家的入口,转化消费者办理车主信用卡,截至2018年中期车主信用卡发卡量近2,000万张,平安融资租赁通过“以租代购”的创新模式开拓市场,2017年在汽车租赁业务投放70亿元。用车养车方面,平安产险拓展车险业务。车主通过车险服务成为平安的保险客户,旗下平安好车主APP与上万家4s店、修理厂、保养连锁店深度合作,提供车保养、车保险等用车服务。卖车方面,汽车之家向天天拍车战略投资1亿美元,实现二手车闭环交易。




4)房地产生态圈:布局低调,谋求转型。平安房地产生态圈仅提及平安好房,但平安集团、平安不动产也有所介入。一是二级市场投资。房地产是险资重要股权投资标的,平安已经成为碧桂园、华夏幸福、旭辉的第二大股东,截至2018年6月平安投资性房地产金额达473亿;二是合作拿地开发。保险与地产业务协同性强,合作渠道广泛,平安不动产作为中国平安旗下不动产投资平台,通过股权、债权、信托、基金、互联网创新工具等方式投资地产,资产管理规模超3000亿元。三是提供房地产服务与营销。平安好房2014年上线,定位房产电商,例如2015年与碧桂园合作推出上海嘉定项目众筹产品,以“1平方米”作为众筹单位,向用户筹集项目资金,投资者可以选择直接拥有住房产权或委托卖房后转成收益。但受盈利模式和监管政策影响,平安好房首付贷等产品下架,2018年更名为“平安城科”,转型为以建管云、地产云、租房云为载体的云平台供应商,转型成科技公司。

5)智能城市生态圈:蓄势待发。智慧城市是平安金融、科技、生态战略的集大成者,全景图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教育、智慧财政、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多个应用场景,真正落地将盘活平安所有的科技成果运用,将各个场景的运用有机联系在一起,预计规模达2.6万亿美元。目前,陆金所为南宁、长沙等城市打造智慧财政城市样板,南宁项目已经上线财政一体化、国资一体化和扶贫资金监管系统,实现政府公共资产的“控债、保全、增收、节支”目标。

3.3.2   成效:客户+协同+开放
客户:拓展海量互联网用户。看似五大生态不相关,但都切入金融服务需求,为核心金融业务导流,互联网是五大生态的流量入口,围绕流量宝库平安将流量资源一步步变现为收益。第一步,吸引进入平安五大生态圈,成为平安用户。平安抓住流量优势,互联网用户总数从2014年1.37亿增至2018年上半年4.85亿,为平安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第二步,加大从用户到客户的转化力度。2018年上半年新增2581万客户中,有845万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在新增客户中占比33%。




协同:生态圈内定位清晰,协同作战。金融、汽车、医疗生态圈内均培育出核心企业,具备清晰的商业模式,为估值和分拆做准备,但场景中与平安其他版块要有较强的协同效应,例如汽车生态中,集合了平安产险的车险服务、平安银行的车主信用卡以及平安租赁的汽车金融等,实现了汽车服务生态圈和金融服务生态圈的融合。




开放:向行业开放平安资源,但自主掌握技术、标准和数据,例如医疗生态中,平安好医生、万家医疗定位平台,将平安的资源、技术、客户向医院、医生、诊所开放,形成共赢生态,但在此过程中,平安收集海量健康医疗数据、打造诊所运营及认证标准,稀缺资源和优势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管理:激励与容错并举。平安采用“赛马制”、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和消费者,发挥项目和团队的潜力,也有能力承受试错。例如平安房地产生态圈,经历了电商模式、首付贷模式等一波三折,目前正在寻求向云平台转型。

4      平安优势与基因
平安稳中求胜30年,成功是内外多重因素叠加结果:外部优势包括作为第一批现代保险公司的先发优势,以及获批综合金融牌照的历史机遇。内部优势包括创新、开放、执行三大基因。内外部优势合力赋予强大的竞争能力、稳健的运营能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1)创新基因:保持前瞻性思维,居安思危,自我革新。市场瞬息万变、行业周期轮动、技术快速更迭,成为驱动平安保持前瞻思维、自我革新的强大动力。早期平安还是市场上名不转经传的地方性保险公司时,面临国企、外企市场份额争夺战,正是靠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才打下根基。如今,平安已经发展成为保险和金融行业龙头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AI、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重塑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各业,如果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错失先机,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将被颠覆,平安认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阿里巴巴、腾讯等现代科技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战略转型就此定调。

2)开放基因:集团作战,行业输出。传统金融行业每个企业单打独斗,自建产品、渠道、客户、管理等业务流程,这种模式对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或资金。平安本身就是综合金融体,深谙各子行业需求,同时作为金融科技公司,自身具备开发核心技术和模块的能力。基于经验优势和技术优势,平安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选择开发市场,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包括产品、渠道、客户、管理的模块化输出,服务于其他的中小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驱动行业共同发展。

3)执行力基因: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平安鼓励集团内部竞争,激发团队潜能,包容失败项目。各大生态圈搭建就是边试错边前行的过程,比如,平安好车开拓二手车市场遇冷,后并入平安产险的“好车主”生态链条。平安好房起初定位房地产天猫,并上线首付贷等产品,但受到商业模式和监管政策影响,目前调整战略定位,转型科技云公司。这种“赛马制”鼓励在同类业务板块进行各自的探索和尝试,以结果论英雄,采取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最后胜出的子公司、项目团队即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715
帖子:34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