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房价崩盘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王晓宇   2018-9-21 00:18   1397500   5
日本房价崩盘之后,日本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房地产泡沫落地会发生什么?假如中国出现房地产崩盘,社会又会发生什么情况,请模拟一下情景。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君临  4级常客 | 2018-9-21 00:18:13 发帖IP地址来自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开始快速升值,房地产价格飙升,直至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
这是关于货币战争的故事中最精彩的一个章节,美国的阴谋扼杀了野心勃勃的日本,日本社会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这不是事实的真相。
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但日元仍在继续升值,从1991年的125日元兑一美元,上升至1995年的83日元,才不再上涨。日本的人均gdp从1990年的24738美元,继续稳步攀升至1995年的42568美元,日本经济并没有瞬间崩溃。

日元升值的核心动力,不是美国的阴谋,而是日本出口竞争力的强大,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源源不断流入的外国资本……货币升值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将迫使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向产业链中利润率更高的上游升级,或者向具有更高利润率的新兴产业发展。
但短视的日本政府没有这么做,他们屈从于日本制造业的压力。
在1980年代的早期,面对着快速扩大的贸易顺差,日本强行抑制了货币的升值,这样的结果是——制造业出口利润源源不断,生存过于轻松,大企业迈向官僚化,忽略了应该时刻保持的危机感,失去了继续升级的新陈代谢能力。相应的,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抑制。
另一方面,源源不断流入的外资,使得通货膨胀节节高升,底层民众的消费购买力减弱,民怨沸腾——就算美国不施压,日本政府也无法承受了,这显然是一个更坏的结果。
在压力之下,日本政府不得不让货币快速升值。这忽然之间的货币政策大幅转变,使得日本产业经历了一场气候环境的大变动,就像恐龙在史前冰河期中的遭遇,大量的跨国巨头失去了竞争力。
而新兴产业,还没来得及成长起来。

在同一时期的美国,1980年代的经济社会同样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美元汇率相对于日元,从1980年的1:203升值到1984年的1:251,4年时间升值了23%。
在这个升值过程中,传统的制造业失去了竞争力,汽车业被日本攻陷了,内存半导体工业被日本冲垮了……于是美国经济不得不开始了一场痛苦的转型,直到1990年代才最终大功告成。
今天的美国,立足于世界的经济由以下三根支柱支撑着:以纽约的摩根斯坦利、高盛为代表的投资金融业,以硅谷的苹果、谷歌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好莱坞的迪士尼、时代华纳为代表的文化产业。
他们都是服务业,这是一个以服务业为驱动的创新知识型经济体。

事实上,日本在整个八十年代,如果维持稳定的缓慢的日元升值,本来是可以完成这么一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产业转型的,但是,政府对货币的干预亲手毁了这一切。
但迟来的,终究是要来的,虽然迟到了20年。

1,制造业衰落了,尤其是消费电子工业。
支撑日本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是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工业。前者以丰田、本田、日产、电装、普利司通等为代表,后者以松下、索尼、日立、东芝、佳能、夏普为代表。这些强大的跨国巨头在全世界扩张,为日本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在日元快速升值的压力下,他们被迫将工厂大规模的转移到东南亚去了。
而在韩国、中国等新兴电子巨头的价格压力和智能手机技术升级的冲击下,日本的消费电子工业最终走向了凋零。时光追溯至1980年代,同样是高成本的美国电子工业,RCA的电视机、英特尔的内存芯片都曾经被日本蹂躏过,如今只不过是风水轮流转。

2,出口萎靡,商社模式走到终点。
随着日本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下滑,曾经陪伴着日本商品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的商社模式也难以为继了。在1995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住友商事、丸红、日商岩井等六大商社风光无限,同时进榜前十强。但如今,在最新的榜单中,他们已经全部跌落至100名以外。

3,金融业的困局。
日本的金融业长期由财阀垄断,与制造业、商社、房地产等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在日本经济最风光的年代,日本金融集团的资产一度超过了美国,但是一旦相关产业失去了竞争力,日本的金融坏账率也是相当的惊人。如今的日本金融业,早已失去了海外的影响力,龟缩在岛内,而东京的金融业地位,甚至还不如香港。

在快速变化的气候环境下,日本相当多的产业衰落了,而新兴的产业还在襁褓之中,他们没有来得及像美国1980年代的服务业一样,实现稳步转型。
但变革仍然存在,虽然这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远征。

1,以软银、乐天、LINE、智龙迷城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
日本的网络产业虽然仍不具备国际影响力,但是软银对雅虎、阿里巴巴的投资,以及雅虎日本的崛起,在日本过去的二十年中,仍然是一个传奇般的商界故事。如今,软银集团的市值接近千亿美元,成为仅次于丰田汽车的科技巨头。而乐天之于淘宝,LINE之于微信,智龙迷城的手游,都是目前日本经济中最生机勃勃的细胞。
经济的互联网化是一个大趋势,而日本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在西方经济中也是仅次于美国的。

2,以优衣库为代表的时尚产业。
最近的二十年,相当多的品牌都衰落了,逆势而上的只有一个优衣库。优衣库的崛起不是偶然,这代表了一种趋势:以设计和文化为内核的时尚工业,通常只有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具有文化自豪感的发达国家才能孕育。譬如法国、意大利和北欧。而优衣库的成功,虽然只是一个面向低层次消费的快时尚品牌,仍然证明了日本开始具备领导时尚流行的竞争力。

3,以7-11为代表的便利店零售业。
便利店零售业兴起于1970年代,199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向东南亚扩张,如今已是日本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售业态。7-11、OK、全家,林林总总的便利店隐现在街头巷尾。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东亚地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夜生活的繁荣,便利店行业越加兴旺。并且,这是一个不会受到电商冲击的零售业态。

4,以发那科为代表的机器人工业。
日本的机器人工业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制造业衰落,智能技术升级的大背景下,以发那科为代表的机器人工业不但毫发无损,还在中国市场上巩固了领导者的地位。这个行业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要求比汽车工业更高,因此相对的不容易被来自低成本地区的产业挤压。在中国制造业劳动成本越来越贵,向自动化生产转型的当下,日本的机器人工业找到了一片新的蓝海,春暖花开。

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于终端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产业继续维持竞争力,以互联网、快时尚文化、便利店零售为代表的服务业兴起。这就是日本最近二十年的产业变迁。
这是一场迟来的,无可奈何的痛苦转型。
请记住,1995年,日本人均gdp高达42568美元,美国28150美元,这个时候的日本人均gdp已经是美国的1.5倍,这是一个劳动力价格巨贵、城市化完成、老龄化严重的成熟型经济体。这样的经济体,即使房地产泡沫不破裂,传统制造业也是要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的,只有及时向创新知识型服务业转型才是生存之道。

越早转型,生机越大。
3#
leon  2级吧友 | 2018-9-21 00:18:14 发帖IP地址来自

土地资产的大幅增值连同股市上涨一起加速了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财富效应(5%以上的土地资产增值会被转换为消费,资本市场的增值也有1-2%会转化为消费),然而随着泡沫破裂,日本家庭的土地资产规模急剧缩水,财富效应随之消失。个人消费开始不振,影响GDP。而依赖日本消费者贡献主要利润的企业也受到影响,其利润显著下跌,导致员工工资下降,资本支出减少,从另一个方面影响GDP。时值日元走强,美国经济不景气,这从外需的角度也影响GDP。日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80年代过度繁荣带来的后遗症,但是泡沫破裂引发的谨慎思维使得日本的增长模式彻底改变了,混乱的十年里,日本企业疲于应付国内问题,长期发展策略被选择性忽视,当新世纪初日企重新审视国际对手时才发现在某些领域已被对手抛开。
财富效应的消失产生的一个副作用是一度头脑发热的日本家庭也迅速远离股市等高风险资产

日本股市现在已经被海外投资者占领,在日企收取海外子公司的分红和利润时,日本企业分红也在流往海外。直到近几年,日本家庭的投资信托等风险资产比例才有所回升。

而日本的潜在增长率也以1990年为分界线开始下降,
除了人口下降这个客观因素的时机恰好外
主要原因还是资本开支的缩水,日本企业80年代的巨额设备投资在经济困难下没有收到良好的回报,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希望把为数不多的利润投入海外市场的开发。目前日本的长期GDP增长潜力为0.8%,刨除劳动力人口因素的人均增速与欧美相当,算是在合理水平。
注意下图的预测基于以2000年为基准的不变美元汇率
在过去20年里,土地价格的下跌使得从个人消费角度,日本GDP增速落后于欧美国家。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复杂了,由于日本市场不振,本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日企纷纷撤出,加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和一些海外收购的失败案例,日企的海外战略变得保守,反而优先拯救国内市场,现在看来,不少过于谨慎的企业因此错过了扎根海外的最佳时机。当然也有一些目光长远的企业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从利润来看,由于亚洲和欧美市场的增长,日企的利润在近年刷新历史高点,虽然还不能和国际化充分的欧美企业相比,但凭借自身优势,日企在不少市场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新世纪以来日企的负债大幅下降,经历了经济危机的企业希望把利润用来充实资本以抵御可能的风险。但是这带来了副作用,也就是日本银行的业务长期不振,陷入困境的企业依旧带来坏账,缓过气来的企业不再激进投资,本来就不缺钱的企业更是一个劲地充实资本。
社会现象比如奢侈品销售的下跌,比如汽车行业,超豪华车的销量急剧减少,反而轻型车的销量不断走高。


排名第一的回答存在不少问题,一一来看
第一条
日本车商真正在国际市场赚取利润是在泡沫破裂之后,消费电子厂家的利润也主要是在日本国内,80年代的日本市场充当了日本企业的利润仓库,但由于企业战略的失误,一些电子厂商在后来无法找到差异化的产品,国内又陷入恶性竞争,利润仓库没了,投资战略变得更为消极。

第二条
综合商社的收入是有很大水分的,当年财富杂志把其转手贸易也计算入销售额,也就是照搬日本会计基准,这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其实当年日企不发布国际会计基准报表,也是没办法),现在商社都发布了国际会计基准的报表,收入大幅缩水,由于前后标准的不一致,财富杂志的榜单名次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另一个要注意的是,财富杂志只按照收入排名,从不考虑利润,在90年代商社们的收入根本没能转化为利润,而现在商社找到了以资源和新兴市场消费品为主的利润增长点,如果看利润,当今任何一家综合商社都比93年顶峰时期的几家商社的总利润还要高。比如上财年五大商社末位的丸红都实现了2000亿日元的净利润,94年我印象里每家的利润都不过300-500亿。
出口的问题很复杂,一些日企仅仅把附加值最高的核心部件放在国内生产是极为明智的,组装等操作在日本丝毫没有成本竞争力,一些日企把生产外包到海外或者说目标市场,出口高利润部件,这种方式可以维持70%左右的利润却不失价格竞争力。由于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看出口金额并没有太大意义。

第三条
日本金融业的问题上文也提到了。基本就是时机赶巧。金融资产的大幅减少恰好是泡沫破裂后的缓慢回归,其实80年代末日本银行业的非理性繁荣根本不可持续,在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日本银行也不太可能谋求国内业务的继续发展。90年代的经济萧条恰好给了企业看清现状的机会,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坚信日本才是最稳定可持续的市场,从而在国际化上表现消极。

参考资料:麦格理,汇丰,SMBC日兴,野村。
4#
蔺且  5级知名 | 2018-9-21 00:18:16 发帖IP地址来自

非常有借鉴意义。

房价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内卷生态的后果,让一套房耗尽几代人的积蓄。国民经济的内卷生态是什么?这里详细讲一讲。

最典型的经济内卷生态是日本,其次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为什么这两个案例如此典型呢?因为中日都是依附型的经济体,都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生产国,属于美国全球经济殖民体系产业链的一部分。造成经济内卷生态,共需要经历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生产国输出商品,买入信用,也就是美元;美国输出信用,买入商品。

第二步,生产国积累信用,进行信贷扩张和产能扩张,商品更加地廉价。以美国为主的消费国,制造业企业破产,制造业劳务市场崩溃,资产价格持续走低,公众部门和私人部门,购买力下降,负债上升。

第三步,美国购买力崩盘,债务危机爆发,传导到国际上,表现为总需求的崩溃。

第四步,中日等生产国,出口导向受挫,商品卖不掉,信贷扩张就形成了坏账,产能扩张就形成了库存。在出口崩溃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坏账问题和库存问题呢?日本和中国走向了不同的选择。日本的选择是,扩大内需。所谓的扩大内需,其实就是扩张政府债务,扩张居民债务,用扩张后的债务,来承接坏账和库存,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僵尸企业,是日本失去三十年的根本原因。中国的选择是,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调整结构,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大量的僵尸企业。在稳住基本局面的同时,另一方面则是输出资本和产能,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战略,该扩张的还是需要扩张。因为不进行扩张,内卷的压力就会很大。还有一个更关键的战略,就是产业升级,把高端市场的需求,从发达国家手里抢过来,截留在本国境内。

第五步,经济内卷生态,本质就是由本国政府和国民,承担坏账和库存,并且,还要承担美国输出过来的金融灾害。因为美国出现债务危机,肯定是以全球央行的名义,直升机撒钱来纾解本国的危机。这本质上就是对其他国家的金融掠夺,是通过对储备美元国家征收通胀税,甩掉本国的债务负担。

某些买办(不点名),大概是想走日本路线,使中国经济,走上彻底的内卷生态,到泡沫无法收拾的时候,再刺破楼市,致使中国像日本那样一蹶不振,失去二十年甚至失去三十年。买办就是买办,他们骨子里还是为美国人的利益服务的。

中国要不重蹈日本的覆辙,核心还是在于和美国的金融较量。首先,肃清买办,金融戒严,冻结跨境资本流动。其次,以攻为守,以产业政策吃掉美国的高端产业,围剿美国最后的堡垒,迫使美国进入经济内卷生态。再次,以发展消化掉国内的债务风险,然后坐等美国债务危机爆发。

只有这样,年轻人和他们父母的日子才能好过。

很多读者朋友,咨询要不要买房的问题,这里想说的是,任何投资的第一要务,是计算风险,而不是期望收益。第二要考虑的是流动性,大贵价钱买的东西,万一砸手里就不好了。

明知道存在泡沫,不买又觉得会踏空,心理难受,不甘心,看别人买了升值了就如同自己亏钱了。买了又觉得承受不了泡沫破裂的风险。这样的心态,不适合炒期货,尤其是房市这种被庄家控盘的期货市场。下面详细分析:


作者:白云先生
链接:房价疯涨背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来源:至道学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萧条
2016年房价疯涨,让中国的老百姓们都寝食难安了起来。在很多城市,房价的涨幅甚至超过了60%。在中国的文化里,中国人对生活的最高追求,就是安居乐业,安居是乐业的前提。如果在安居上不踏实,生活得揪心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中国人的安居情结,自古就有。孟子曾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一边是房价疯涨,一边是实体经济的水深火热。这种实体经济的萧条,是当前全球经济的第一基本判断。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冰火两重天的经济现象。

萧条是怎么来的呢,因为需求不足,因为产能过剩。需求方面,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崩溃,产能方面,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产能的过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产能过于庞大,由于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提升太快,所以势必就会造成普遍的过剩,同时,所有的产成品都越来越便宜,资产价格也普遍的在走低。

这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个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被摧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空心化,那么他们的产业工人群体,原本的中产阶级,因为失去了制造业工作机会,他们的总体购买力就在下降。这就造成了总需求萎靡的恶性循环。

另一个是全球产成品资产价格持续下跌。商品越来越便宜,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他们的营收就会下降,而本土生产的成本并没有明显下降,那么他们就会出现亏损,企业亏损了,就会裁员和破产,企业破产,就会把债务风险传导给银行。银行出现大面积的坏账,那么创造信贷的能力就会被损坏,于是整个国民经济,都走向了萧条。

而从长远来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还要继续把更多的人口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而且从产业纵深上看,中国还将在芯片,大飞机,汽车,精密制造,军工等全方位进行产业升级,攻陷发达国家最后的堡垒。未来的趋势是,资产价格还将进一步的越来越低。要说世界经济大萧条,现在我们看到的,才只是个开头。

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一个完美的全球化分工贸易模型,就是每个国家各负责生产某一些自己擅长的产品,这样大家都有活干,都有饭吃,世界境界的整体效率也能获得提高。

但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来说,人口这么多,国民又这么勤劳和聪明,要把中国劳动力都参与到全球分工生产中,他们就能把全世界的活都给干完,而且每一样都干的比其他国家好。这已经不是比较优势的事情了,而是全能优势。

全能优势发展下去,最终的结局就是,中国将成为唯一的工业国,所有的其他国家,都会变成农业国和资源国,包括美国在内。

二、垄断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学家们总强调消费者是理性的,并且具有消费者主权,企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提供服务的公仆,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和需求在推动经济发展。

就拿国内房价暴涨这个事来说,特奥经济学家们认为是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房价上涨。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当前的这个时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消费者都没有消费者主权。推动消房价上涨的力量,根本不是购房者,而是垄断者和特殊利益集团。

什么是特奥经济学家呢,背景知识请阅读至道学宫的上一篇文章《奇幻经济学史:大秦帝国漫游记》里的第五段:疯狂的特奥。特奥的字面意思是:中国特色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美国是大企业垄断最严重的国家,它们的大企业联合体,这个庞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几乎控制了美国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控制了全球政治经济的运转,美国政府只是这个大企业联合体的傀儡。

中国的情况,和美国略有不同,如果把特殊利益集团操纵国民经济叫做国民经济板结化的话,美国是整个身体都板结了,中国是有半个身体已经板结了。在中国,这个特殊利亿集团,是地方郑府+金融+地产联合体。他们才是房价疯涨的背后主导者和推动者。

现在的房市,根本不是不动产市场,而是一个金融市场。因为使用了高杠杆交易,还有房产中介的配资交易,这让房市看起来,更像是保证金交易制度的期货市场,而不是证券市场。

三、债务

前面讲了几个基本判断,第一,出现了全球性的萧条和资产价格下滑风险。第二,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的,强大到足以操纵国民经济的特殊利益集团。第三,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纯粹金融市场。

接下来,我们不禁想问,他们为什么要推动房价暴涨?马克思说过,金融是对内的掠夺,战争是对外的掠夺,难道这仅仅是对购房者的掠夺吗?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们推高房价,真正的原因是:债务。

地方正府的利益在于土地财政,因为出现了普遍的萧条,社会总购买力在下降,所以正常的来说,房价会下跌。但是,如果房价下跌,那么土地出让金也会下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下降。而另一边的带着高杠杆的地方债,又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不继续高价卖地,就难以为继。

金融集团的利益在于,如果房价下跌,房奴们那点首付,只是相当于期货交易的保证金,比如20%的首付比例,如果房价下跌20%,那么房奴就相当于爆仓了,他们就会选择断供弃盘。这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坏账问题。


地产集团的利益在于,如果地方政府和金融集团扛不住了,他们就会被地方政府和金融集团联手杀肥猪。养了几十年的肥膘,到了这个节骨眼,他们是越肥越害怕。

所以对于这个联合体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住房价不能下跌,这是他们的生命线。只要房价一跌,房奴们一爆仓,接下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大家都跟着爆仓,债务问题集中大爆发,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凭空蒸发。

所以,房价只能涨,不能跌。除非他们出局。

四、泡沫

但是,以目前房价之高,有效需求并不多。

有能力在大城市买500万一套房子的人,应该差不多都买了。买不起500万一套房子的人,房子涨到800万一套,他们只会更加买不起,手里没钱,看着再着急也没用。

因为有效购买力的稀缺,成交量比较有限,所以要对冲债务缺口,维持资金链不断裂,那么只能大幅提高房屋单价。这就造成了跳跃式的上涨,出现了严重的资产泡沫。

少数有实际需求的购房者,并不是推升房价暴涨的买盘主力,新增信贷资金才是主力,它们在市场上找不到投资机会,所以它们也都蜂拥进来房市来进行炒房投机,来博取风险收益。在这些信贷资金眼里,一个城市就是一只股票,跟炒股是一回事,庄家拉升,吸引一些散户进来,然后就是割韭菜。

中国的房市泡沫,美国的美股泡沫,都是在经济体之外空转的信贷资金所推动的。货币主义,是万恶之源。认为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提高经济增长,跟一个人希望通过换一个长腰带,就能增加自己的体重一样愚蠢。

目前控制房价泡沫的手段,政府以限购为主。用限购来平抑房价,就是存心的火上浇油。每次政府一喊限购,民政局离婚的人都排成堆。好比喂鸡一样,平时每次喂食喂三把米,突然有一天只喂一把米,他们不抢疯了才奇怪呢。用限购平抑房价,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故意要把鸡逗疯,然后再把它们都吃掉。

真要控制房价泡沫,其实一点都不难。

首先,建立国家储备土地,和储备房机制,如果房价投机过度涨的太高,可以抛储。第二,建立公房机制。对于首次结婚刚需购房者,符合条件的,给予公房购买名额。叫廉租房太难听了,通常爱慕虚荣的丈母娘们不喜欢,所以还是叫公房比较好。这样就解决了大龄剩男剩女问题。一个破房子的破事,都快影响整个民族的繁衍问题了。

第三,很多人应该已经知道了,国家也在推行的,大概2017年左右可能会实行房产税。这对打击过度投机,是一个重磅炸弹。所以,房价疯涨,也跟有些人抢时间拉高出货有关系。砸老百姓手里,自己就安全了。

这一幕杠杆转移的大戏,就是涸泽而渔。

历史上,这出戏唱的最好的,是一战后的德国魏玛政府,因为战争赔款,他们欠下了巨额的债务。不得已,就通过杠杆转移大法,把对英法的债务,转移到了德国国民身上,结果最终导致,德国通胀率升高了2.5亿倍。恶性通胀,让德国马克,成了废纸都不如的垃圾货币,最终导致了德国国民经济的彻底崩盘。

既然杠杆转移的后果这么严重,那为什么有人还主张使用杠杆转移手段来转移债务呢?

选择杠杆转移的动机有三个。一个是,心存侥幸。第二个是,债务违约的不能承受之痛。

第三个是,老百姓比较健忘,转移到老百姓身上,搞个金融黄泛区出来,过几十年老百姓就忘了有人淹过他们这件事了。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蒋介石炸过花园口大坝?

五、违约

我们来重点说一下,债务违约的不能承受之痛。

债务问题,当前是一个全球性的根本问题。因为过度的信贷扩张,债务杠杆放的太高,所以我们看到的财富增长,很多都是虚幻的。美国那边的数据,他们发行的总货币有3万亿美元,但是他们以债务形式所体现的财富总值有57万亿美元。这个债务杠杆,高的十分吓人。中国的数据,大概没有这么高,但是也不低。

怎么理解这种债务形式的财富呢,比如老王借给老李100万。老李会给老王出具借贷凭证。这个借贷凭证对于老王来说,就是他的一项资产。老王可以以此资产凭证向银行抵押贷款100万,老李也可以拿着从老王那里借来的100万做抵押,再向银行贷款100万。一旦老李破产,出现了债务违约,还不上钱了,那么老王的100万资产,就会化为泡影,银行的200万信贷资产,也会化为泡影。

而在老李破产之前,整个债务链条上,每一环都持有可观的财富。而群体性的债务危机爆发之后,那么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就被大面积的清洗一空,大家都没钱消费了,商品滞销,企业停工,失业率暴涨,经济就会陷入大萧条。

在一个以信贷所驱动的经济体里,一旦所有的债务都偿还清,经济会停滞。一旦出现连锁违约事件,经济也会停滞。而债务违约的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就是一次由于债务违约所导致的金融灾难。而现在的情况是,债务规模,比08年高了一倍多,债务杠杆,从美国那边看,是08年的5倍多,世界范围内的平均值,应该普遍高于3倍。


也就是说,如果再出现金融海啸,他的强度和危害性,会是08年雷曼破产所诱发的金融危机的5倍以上,甚至更高。

六、风险

既然债务违约这么可怕,怎么才能对冲这种信用风险呢?

显然,不能把希望放在老李一定不会破产这种假设上。那就只能靠金融衍生品来对冲这种信用风险。这在操作上,叫做卖出风险。

老李借了老王100万,老王老是担心他万一破产了,老王的100万财富就会被凭空蒸发,那怎么办呢。这时候,保险公司出面了,保险公司说,你不是总是担心老李会破产吗,那这样好了,你花20000元买一份我们公司的CDS合约,如果一旦老李破产了,这100万我们赔给你。

老王一听,借钱给老李,他一年给我的利息是5万,我花2万再买个保险。那么无论如何,我都有3万的旱涝保收的收益,而且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担心老李破产会让自己血本无归了,这2万块花的值,所以二话没说就买了保险公司的CDS金融产品。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他要卖50份CDS产品,才能确保,万一出现一次违约,它出面赔偿,不至于亏老本。保险公司,生意做的挺好,果然卖出去了50份CDS产品。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50个老李里面,有十个违约了。这时候,保险公司就要赔偿1000万,给十个老王。这档子生意,保险公司总共亏损了900万。保险公司一看,这生意做的真挫啊,干脆破产拉倒。于是宣布破产。

保险公司一宣布破产,这下就山崩地裂了。

首先,有十个老王因为信贷无法收回,变成了穷光蛋。社会上还有40个老王一看,我的天哪,真吓人,赶紧找老李要钱去。马上平仓。于是社会风险情绪急剧飙升,到处都在平仓和抛售,甚至很多人开始挤兑银行,信贷融资成本大幅上调,整个国民经济,马上就陷入瘫痪。

当年,雷曼们的CDS没有挡住美国的债务违约风险。今天,中国开始推出CDS来对冲债务违约的信用风险,靠的住吗?

实际上,以目前全球债务规模之庞大,一旦出现信用风险,任何的风险管理工具都形同虚设。

卖出风险操作成立的前提是,世界上还能存在着一个安全的地方。问题是,现在世界上还有安全的地方吗?

七、冲突

既然金融海啸这么可怕,如果我们提前把水位降低些,降低债务杠杆,这样就可以不用担心海啸了。

相比卖出风险的操作,这种事先释放风险的操作才是正确的,也是唯一能避免陷入金融海啸死地的选择。所以中央讲三去一调一补。要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调结构,补不足。都是为了释放风险。

中央还讲,要打破利益集团藩篱,要抑制资产泡沫,经济安全第一。

说好的去杠杆,为什么又被人加起来了呢?房价为什么又疯涨起来了呢?为什么杠杆转移了呢,为什么信贷又开始放水了呢?释放风险,会损害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进行转移风险和卖出风险操作。

中央的讲话都被当成了耳旁风,如果非要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能说,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前几天闹的沸沸扬扬的林张之争,只是学术之争吗?显然不是。


特奥经济学家獐猥蝇,代表的是一方的声音,这股势力经营了几十年,还是很大的,獐猥蝇只是他们的文棍打手。林代表的则是中央的声音。

现在看明白了吗?

八、路线

中央认为,应该把沉淀在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旧产业里的资源和资金抽出来,用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之上,因为这代表的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方向和希望。依靠实实在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获得经济增长,才是正途。

但是另一方,则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只要扩张信贷,货币就会自己制造投资和就业,然后经济就会增长。他们不想退出舞台,他们要捍卫自己的经济学巫术信仰,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要挣扎,他们要鱼死网破。只管自己是否受益,哪管它洪水滔天。

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将向何处去的路线之争。

在经济发展思路上,特奥们想把中国经济,脱离伦理与政治,为所欲为,他们要用资本控制一切。但是这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另一条路,是走向共同富裕。这条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会损害小部分人的利益。


所以本质上来说,这是大多数人和一小部分人之间的分歧。地产金融化,杠杆转移,对于整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大多数平头老百姓而言,在这个到处都是陷阱和风险的世界,怎么才能保护自己的资产呢,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呢?可能大家比较关心这个问题。

问题是,现在这个星球上,根本找不到一处安全的地方。最好的选择,就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某一个时间段,只能找到临时的相对安全的地方。

很多人觉得房价暴涨,人民币购买力被稀释,开始换美元,往美国跑。其实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如果美国社会秩序崩溃,那么华人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将会被第一轮洗劫。黑人说唱歌手,公开在视频网站上号召全体美国人去抢劫华人,这个视频居然被美国人大量点赞,而且站方被投诉,视频也不被下架。如果美国的华人还不觉醒,早作准备,成立武装自卫组织,一旦社会大乱,估计会被黑墨那些垃圾人口杀肥猪,重演印尼屠华惨剧。

最近很多读者朋友,咨询要不要买房的问题,这里想说的是,任何投资的第一要务,是计算风险,而不是期望收益。第二要考虑的是流动性,大贵价钱买的东西,万一砸手里就不好了。

明知道存在泡沫,不买又觉得会踏空,心理难受,不甘心,看别人买了升值了就如同自己亏钱了。买了又觉得承受不了泡沫破裂的风险。这样的心态,不适合炒期货,尤其是房市这种被庄家控盘的期货市场。

如果是刚需要买房结婚的,除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之外,大多数二三四线城市,泡沫并不是很严重。如果是在泡沫不严重的城市,终身大事重要,没必要太计较涨一千跌一千的,该买就买吧。

如果不幸摊上泡沫比较严重的城市,一可以迁徙到泡沫不严重的又比较美丽的城市定居,比如常州,重庆等地。偌大的中国,总能找到一个容身之处,先安居再乐业。二,如果不想迁徙,可以另辟蹊径,哄丈母娘开心,应该花不了几百万。

山雨欲来风满楼,风雨要来,总会要来的。等风雨过后,晴天要来,也总该会来的。


内容来自至道学宫 房价疯涨背后:山雨欲来风满楼

5#
善林  3级会员 | 2018-9-21 00:18:19 发帖IP地址来自
日本当时房价的房价泡沫,以及之后的经济萎靡不振,其实还有一个大家都没有怎么在意的地方,那就是日本的人口因素。日本人口自1990年之后基本没有怎么再增加,而1985年日本房价开始快速增长的时候,他们是按照着日本将不断新增大量人口而预计的,因为假设如果人口是不断增加的,怎么可能会产生7套房子就有1套是空的统计结果,这个统计结果还是去年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口不足。
人口是最最基础的生产元素,劳动配合资本,才有了最基础的生产函数,而日本自1990年之后人口不再增加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下图是日本的人口大致统计。
新增人口的减少,最严重的问题是,在之前巨大基数的人口老龄化之后,日本将不得不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他们年轻人创造的大量的财富被老年人都消耗掉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是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如果这些人在这个时候是青年人,那么在进入80年的时候是中年,那么进入90年以后就已经是老年了,而在90年以后,距离60-70年代,日本已经过去了20-30年,这些人已经逐渐老去了。而日本其实在95年以后房地产泡沫应该是已经被基本吸收了,应该是逐渐寻找方向往前走的了,而这之后日本的人口开始出现了不增加的情况。日本2013年总人口比前一年减少了21.7万人。根据日本国家人口研究所和社保部门的研究,假设平均每名妇女生1.35个孩子(略低于 现有水平),预计2048年日本人口将萎缩至9910万人,2060年只有8670万人。2013年的人口为1.27亿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用想经济了,而是需要想想,日本人这个民族还能否活着吧。现在受低生育率陷阱困扰的不仅是有日本,还有俄罗斯。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就是说,人们发现,不生孩子自己过得可以如此轻松有趣,不生孩子自己可以过愉快的生活,而有了孩子,孩子的各种支出是非常高昂的,难以负担。一旦形成这样的想法,就是低生育率陷阱,大家就会越来越不想去生孩子。如果一个民族一百年都不生,恐怕他们整个民族就会成为历史了。
中国当下也是同样的问题,中国经济下行非常合适的恰好和人口增长失速重合。中国今天曾经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的那一辈即将老去,而新的一代,尤其是80后一代,90后一代似乎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继续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能量。这也不得不说因为,中国当下的黄,赌的气氛太浓,整个社会浮躁,大家都不搞实体经济,不重视传承问题。说夸张点儿,愚公移山的根本竞争力就是,山无法继续生长更多的孩子,而他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一旦有了传承,那么那问题就简单多了。而中国今天有多少人会去继承父辈的事业?中国当今父辈的事业,有各种标签:累,没趣,背井离乡,破坏环境,压榨工人。这种情况下,没有继承,那么就必须另起炉灶。而恰好现在的青年一代还没有寻找到自己立足的位置。
6#
啊疯  1级新秀 | 2018-9-21 00:18:20 发帖IP地址来自
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因为人性是贪婪的,只要能投机,就会赌下去,泡沫没破之前谁都不认为自己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人本身就是一种好赌的生物,这几乎是刻在你骨子里的。因为你尝过不劳而获,只是简简单单囤积、买入,高价卖出。你就不会汗流浃背去干活了。
郁金香泡沫不算警示?密西西比河不算警示?藏獒不算警示?...太多啦。
只要人性有贪婪这个缺陷,就会被人利用。无论是赌博也好、房地产泡沫也好、庞氏骗局都是利用的这个人性缺点。
除非吃过一次教训,有些人吃过一次就能领悟,有些吃了好几次亏都没反应过来。
有的人是贪婪,有的人是利用贪婪。
这么明显的问题大多人都看不清,就像钱宝这么明显的骗局,还是一群人乌央乌央往里冲。你还不能反驳他,要不他还跟你拼命,觉得你挡了他财路。
哈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